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君子与小人     
师傅和弟子谈到君子与小人这个话题。"君子修养好,所以从不会被人招惹。"弟子说。"不,君子也会被人招惹的。"师傅说,"比如,小人就常常招惹君子。"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3.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4.
咖啡英语     
《海外英语》2007,(10):56
大头的人一般人认为头大者聪明,但是北方话中"大脑袋"指的却是"老好人"。一个人太老实,凡事肯让步、吃亏,是老好人,也就是大脑袋。有人说这个词儿有贬义,指老好人容易被人骗而老实到近于愚蠢。朋  相似文献   

5.
毒得有度     
<正>常言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中的"毒",是"度"字的仄声误传。窃以为,"量""度"两字同义,而"君子"与"丈夫"本不相同,反而是"毒"更恰当些,但"度"也未尝不可,毕竟唯有毒得有度,才能毒之成时、毒之成史、毒之成事。时势豪情多君子,度中有毒方丈夫。这里不妨从想当君子的项羽谈起:鸿门宴上,他与刘邦把酒言欢,自有君子气量;两军阵前,他挟刘父势欲杀之,也有霸王的气势。虽最终兵败落了个自刎乌江的结局,但后人仍敬重他的光明磊落。反观汉王刘邦,于席间曲意逢迎,一副称臣做派;  相似文献   

6.
品悟经典     
<正>[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有若,字子有。(2)弟:即"悌"(tì),敬重兄长。(3)鲜:少。(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一则报道谈起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研究所的美国导师问来自中国的博士,中国有句成语"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这位博士交了一张白卷.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有学问、有修养、情操高尚的人)不应该只仅仅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相似文献   

8.
根据自身对人性问题的认识,先秦诸子论述了一个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人,也就是君子或者圣人.君子拥有一个以仁爱为根本的综合性的人格系统,其中包括:充沛的爱心、豁达的心态、快乐与宽容、坚守原则以及充满自信.圣人则拥有比君子更高级的人性境界,掌握了事物最根本的规律.但是在先秦文本中,圣人不是一种神性的存在,它在人性的范畴内被定义和讨论,其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生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一 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仁也者,人也”,规定了人在本质上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性。但是,在现实中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存在,都有与禽兽无异的生理欲望。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礼智之性与味色声嗅安佚之命存于一己之身,都是人生而具有的。(参看《尽心下》)因而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就是人生的根本课题。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君子对这个矛盾有高度的觉解,其行为选择完全是出于对人之所以为人者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0.
君子人格就是以仁爱心为根本,表现出的有容量、有坦诚、有责任、有荣辱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风格。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借鉴《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描述与界定,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以"三知"引导学生阅读,以"三省"引发学生反思,以"三行"引领学生实践是培养学生君子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当时,梅兰芳正好被安排坐在张大千旁边。虽然两人神交已久,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于是,张大千主动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张大千笑着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擅长演戏;我  相似文献   

12.
丁满 《新作文》2013,(3):13
"君子善假于物",文学与影视本是可以相互利用、共同进步的两"兄弟",但是却在商业化的社会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我是一个特别爱往电影院钻的人,同时我也是一个特别爱透过表面看本质的人。于是,在回顾2012年各个档期的电影上映时,我的这两个特点结合,便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这一年上映的很多电影都源自于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儿》到《一九四二》,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这段对话的价值不在于宰予的这个问题有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在于孔子对君子是否入井  相似文献   

14.
艺术入"学":一段艰难的旅程 书法:从风靡到没落 在儒家经典的记载当中,我国很早就有所谓"书学"了,但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不同,孔子等人所说的书学,和"君子六艺"中的"书"对应,主要讲授的是识字写字,以及造字方法(六书)等.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学"这个词都和"书法艺术"没有关系.作为古代君子的必修课,书学更像...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所说的"畏",不是"惧"(惧怕),而是敬畏;所敬畏的不是大人、圣人本身,甚至也不是圣人之言,而是圣人之言所传达的"天命",即仁爱之道的无声之音。"圣"就是倾听良知的呼唤并宣讲这种本真的情感。君子意味着拥有政治权力,因此,古代社会君子少,现代社会君子多;唯有真正的现代社会,才有可能人人都是君子甚至圣人。但没有敬畏感,就不是君子。  相似文献   

16.
学习意味着让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与任何从根本上向我们自行启示出来的东西遥相呼应。东方的思想家和西方的哲学家在讨论"学习"问题时都强调过"人之为人的根本"。真正的学习关涉到自我反省,"人是谁"中的"谁"根本上涉及到人的能学能成的生存方式,这种非现成的生存方式能让万事万物灵动起来。"学习是什么"的问题根本上就是"人是谁"的问题。视人为实体或对象的理论必然也会在学习问题上有不足之处。好学的人最配得上当老师。真正的学习意味着人让将来可能存在的东西从人本身的在先的结构中本己地以自身赋予的方式被获取。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杨孟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23-26,44
"君子"一词在春秋以前的典籍中多指人的地位、身份或称谓。至孔子时代,尤其是《论语》中对"君子"大发其义,较之以前有很大的转向。这时的"君子"多指向人的道德伦理方面,是集道德修养、文化学习、能力地位于一身的理想人格的体现。这一转向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在:井田制、宗法制的逐渐瓦解;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促进了士阶层的发展壮大;人本主义的觉醒与人的道德精神的彰显。  相似文献   

19.
《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注本都这样解释:"学习而且不断复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但我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字面上看也讲得通,但三句话各自独立,毫无联系。我每每心生疑惑:孔子  相似文献   

20.
正义的难局     
我国古代分开使用"正"与"义"二字。"正"是指一个人的言行合乎身份与地位,因而具有正当性。如孔子谈到政治领袖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此,"正"应该是指遵守及配合礼制与法律而言。"义"字有"宜"的意思,是指人群中"适当"的言行表现。譬如,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此,"义"是指"道义",有如人生应行之路与应做之事。"正义"一词有"既正且义"的意思,涵盖一切既正确又适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