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选编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浪淘沙》的其中一首。人称"诗豪"的刘禹锡以其特有的感受与笔墨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黄河雄伟壮美的形象。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研读发现这首诗不仅读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而且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内在艺术价值。笔者认为就是此诗所流露出来的形美、壮美、想象美、以及诗人的心境美。笔者就这"四美"做一赏析。形美刘禹锡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黄河母亲那优美、婀娜的身姿。黄河的这种身姿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从审美的角度看,和谐的曲线也是一种美,称之为视角的曲线美,在诗人笔下,短短一个词"九曲"就高度凝练地再现出伟大黄河的形体之美,让人叹为观止。且浮想联  相似文献   

2.
    
正10月18日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千年前刘禹锡发出的感叹。就像诗中所说的,秋往往象征了凄清寂寥,但我并不认为秋全然如此,我对刘禹锡的观点倒颇为赞同。秋没有春那么生机盎然,没有夏那么聒噪不安,亦没有冬的冰纯浪漫。但秋也有属于它自己的标签。不懂它的人说它凄清寂寥,那是他们没有看到满地金黄的作物,没有看到秋那颗孕育万物的炙热的心。回过头来,看看窗外的秋景,也并非人们眼中那么凄清,无边落木萧萧下,生命的轮回是我们无法决定的。因此不要看到树的凋零风的哀号就觉得凄凉生命有开始也必会有结束。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壮美而神奇的单元。 从“诗仙”李白到“诗豪”刘禹锡,从桂林山水到金华龙洞,我们在一篇篇美丽诗文的带领下,犹如走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咏秋诗话     
宋子伟 《初中生》2002,(34):23-24
咏秋是历代诗人热衷的话题,有人说古代诗人多悲秋,但也不尽然。本文选取几首历代咏秋名作,供读者欣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秋高气爽,江天寥阔,  相似文献   

5.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解读分析】因参加"永贞革新",刘禹锡不为权贵所容屡次左迁,而且一次比一次贬得荒凉、偏远。这二十多年间他曾多次路过洞庭,这首诗是他在长庆四年(824年)八月从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刺史的任上途经洞庭所写。中国古代文人有伤秋、悲秋的传统,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自古  相似文献   

6.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读着罗兰的《秋颂》,我忽然想起了刘禹锡的《秋词》。是的,罗兰笔下的秋天是一幅画,是一曲歌,是一首诗,胜过那姹紫嫣红的春天。一幅飒爽明澈的秋美图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吟咏过秋,在他们的笔下,秋是忧愁悲伤的代名词。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  相似文献   

7.
时到时担当     
<正>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国语里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大人讲这句话,所以深深地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有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  相似文献   

8.
桂花情结     
我的兴趣在花,特别爱赏桂花. 家乡无山,我无从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丽景色.在我的眼里,秋乃是丹桂飘香的季节.  相似文献   

9.
<正>刘禹锡&柳宗元大族子弟刘禹锡,中山靖王之后,被贬却只能住陋室万年老幺柳宗元,合称永远排在后面:"韩柳""刘柳""王孟韦柳"真正的难兄难弟,同时被贬同时起复再被贬,为官几十年,二十年都在沉沉沉沉沉沉初识:春风得意马蹄疾故事得从贞元九年说起。这一年,刘禹锡、柳宗元,这两个日后在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都中了进士,好好体会了一把曲江宴饮、雁塔题名的滋味。有句话说得好,优秀的人总会相互吸引。在一群进士里,偏偏就刘禹锡和柳宗元对上了眼。"不知刘兄贵庚?小弟年方二十。""柳贤弟客气,我虚长贤弟一岁,今年已经二十有一了。"  相似文献   

10.
正【创意支招】这世上有"高山流水"般壮美的友情,更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般伟大的亲情。但我今天要写的不是伟大的亲情,而是壮美的友情。说到友情当然少不了友人,是一位伴我走过天真烂漫的童年,给我鼓励与帮助的人,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从题目来看,要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挖掘不平凡的写作素材,留心观察并感受身边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性格品行、兴趣爱好等,要求我们反思自己的精神成长历程,用自己的思维标准去写  相似文献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它是谁写的、出自哪里、下文还有些什么内容吗?想知道也很简单,只要你来安徽和县,去陋室公园走走,看看"陋室",读读《陋室铭》,你就会知道什么是"陋室",什么是"德馨",你就会更了解刘禹锡。先说说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曾任监  相似文献   

12.
我选择刘禹锡这首绝句来欣赏,并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特别有成就,而是因为它在立意上有特点,我国古典诗歌在宋玉时代确立了悲秋的母题,而且成为一种传统。一般人很少有意识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的、凝固的套路。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秋愁的诗歌都公式化的套语,至少有许多以秋天引起的悲愁,是有真切内涵的。  相似文献   

13.
我的家乡石匣子村,分布在一条狭长弯曲的峡谷里。 1976年秋,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我眼中,家乡的山还是那般雄伟挺拔。我攀上一座山顶,放眼望去,一群孩子在拦羊放牛。这原本是一首田园诗,是一幅风景画。然而,我的心被刺痛了:乡亲们的生活还是贫苦的,孩子们从小不学文化知识,将来怎么能掌握科学技术,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呢?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山村的孩子们。于是,我选择了教师为我的终身职业。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15.
时到时担当     
<正>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了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有什么大不了?这样想起来,心  相似文献   

16.
家乡的秋天     
秋天在我缥缈的思绪中,这样来了,恍恍惚惚。家乡如逝去了的夏之曲,飘摇在秋间。蓦然,一瓣残花在微风中轻轻颤动,悄然落在我的肩上。不远处有一棵不高的花树,它正竭尽全力绽放着最后的艳丽。在秋风中,我瑟瑟地走向那树。冷不丁,又是一片花瓣轻轻触碰我的脸颊,继而又卧倒在我的脚边。隐约之中,我发现这残瓣上刻着一个"秋"字。曾经的生趣盎然,曾经的热  相似文献   

17.
乔能俊 《师道》2013,(5):9-11
故事一:我不会写放寒假回到老家过年,亲戚朋友一见面,和我聊的最多的还是"教育"。教师这个角色,真有点"羊"的属性,走到哪里都有割舍不掉的"膻气"。我堂姐的小孩读六年级,是个很乖巧的小女生,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当起了她的"家庭教师"。《寒假作业本》上有道写景的作文题,她是怎么写的呢?题目叫"家乡的小路",大致的意思是:家乡有条长长的小路,路边长着草和野花。这条路曾是一条泥巴路,现在铺成了水泥路。家乡的变化真大,人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看到这类"感谢党感谢政府"的习作,我就起鸡皮疙瘩。我问她为什么要写家乡的小路,她说别的写不出来,只有写小路。  相似文献   

18.
[案例背景] 诗歌创作"以命意为主,命意不凡,虽气格不高,亦所不废".<秋词>"命意"新颖,"气格"高昂,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刘禹锡一反过去文人感秋而悲的传统,标新立异,自度新调,吟唱出一曲斗志昂扬、振奋人心的秋之颂歌.  相似文献   

19.
我最爱家乡的闽剧。我的家乡有个大戏堂,在中秋、端午节时,总会传出"咦咦呀呀"的唱腔。这唱腔忽高忽低,让每一位福州人都很喜欢,因为那是用福州话唱的,是福州特有的剧种。  相似文献   

20.
正枕边散乱地放着七八本寒假作业,我蜷缩在被窝里,懒懒地享受温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向我靠近。"小卉姐姐,这两个字是什么?"小妹妹高举日历,硬是伸到我眼前。"哦———"我不情愿地揉着眼,看到了两个红色的字———除夕。"除夕!"是啊,今天是除夕,是家乡的"年"呀,我怎么还在睡懒觉呢。于是,我一骨碌爬起,因为我有"报道家乡年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