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方的最新长篇小说《软埋》讲述了在土改期间一段凄惨的死亡故事,方方用死亡叙事的笔法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三种死亡形态:自然死亡、无端祸事死亡和自杀。大量非理性状态下的特殊死亡形态进一步展示出人在内部、外部以及宿命上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作者在死亡叙事背后真正的现实关怀,即对历史的"打捞"、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突围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对于历史和人的关注一直是一个持续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于方方来说尤其如此。不同于以往方方笔下勾勒出原生态日常生活图景中的众多小人物图集,她的新长篇小说《软埋》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洋溢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因子,人成为再现历史、重构历史的一块块文化拼图,历史成为真实可感的人的历史。小说从本质上力图回避具有决定意义的宏大历史叙事,而转向民间的、个体的、散乱的历史碎片,希翼在家族隐史、乡村秘史、民间传言的时代缝隙中采撷和串联起历史的真实,廓清与还原出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文化景观,方方以写实的笔调建构起文本叙事中的多维空间,凸显出普通的、真实的、典型的个体生命在历史海浪中的起落、浮沉。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7,(2):68-72
方方在其新作《软埋》中延续了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对自为与他者的关系、选择与自由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选择、彼此之间相互矛盾的关系与萨特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相印证,而作者方方在实现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超越。  相似文献   

4.
莫言崛起于新时期,是当代坛的一个重镇,不断有新作佳作推出,其创作不息,求新求变不止。莫言创作的第一次重大转变,是在向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传统叙事模式向多重话语叙事模式的转变,而此次转变的标本性本即是与《红高粱家族》同期诞生的《天堂蒜薹之歌》。同时,莫言又是一位出生在农村的作家,在对农村农民的现实关怀情绪上,《天堂蒜薹之歌》是《红高粱家族》第五部《奇死》第七节的继续和发展。本从对莫言叙事模式的本分析人手,考察莫言叙事语境转换中的现实关怀言说。  相似文献   

5.
周洪宇先生和王文虎先生合著《炎黄国祭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这一课题。试图回答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将炎黄国祭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接,进行创造性的新转换,构建出一种全新的"马克主义祭祀观",或曰"以人为本的新祭祀观"。提出中华认同实质上是炎黄认同,炎黄认同实质上是道的追求,即对天下大同的追求过程。只有"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体现国家意识",表现出"治理中华民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22,(1):13-18
作者在《红楼梦》中创设了丰富的现实空间形态,并通过对各类现实空间的铺陈与转换实现叙事意图,展现人物性格、关系、地位,调节叙事节奏。我们在理清叙事线索的基础上,对作家的叙事艺术进行探究,从而凸显现实空间对小说叙事研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山大地震》成功的运用了电影传统的叙事模式,避免了宏大的叙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讲述唐山地震大灾难之后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电影运用传统的亲情叙事模式设置多条情节线索讲述了地震灾害后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和余震,以及个体在经历灾难后命运的改变,从个体人物形象表现让人为之动容的人性光辉和亲情伦理。这种平民化和个体化的叙事模式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了一种亲情的回归、一丝心灵的慰藉,这种温暖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次情感的巨大认同。  相似文献   

8.
方方的新作《软埋》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意识实现其历史叙事的新突破,其历史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与求索;对人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对人之存在困境的深度探寻。其叙事表现出强劲的意识穿透力。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底层书写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农民工题材写作毫无疑问成为底层叙事的一大重要分支。刘翼平的《脚手架》就是以纪实性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湖南零陵人背井离乡上广西打工讨生活的人生经历,生动地描绘出湘南农村如诗如画美景背后的生存艰辛,形象地再现了潇湘大地一代农民进城之路挣扎裂变的生命图景,堪称为一部人文关怀下的底层叙事作品,隐含着作家对城市化语境下农民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墨白小说在叙述技法上带有典型的后现代色彩,但是又以浓郁的现实关怀意识使自己的写作规避了后现代写作的一些弊病,从而让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使读者迷醉倾倒。  相似文献   

11.
方棋的《最后的巫歌》以对三峡化石般的空间进行意义的编码与重组,即以文化叙事的方式将虎族历史记忆空间化,赋予几千年巫文化历史以一种特定的生命意蕴与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建构一个符号化的三峡巫文化空间,用以表达她关于人类生存的寓言:人类如何对待自然与自我的生命意识,尤其是对待生存的苦难与救赎的神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元叙事把叙事本身作为叙事对象,用"无限可能"式的叙事结构代替中心式的叙事结构,通过对秩序、体系、结构、中心进行消解以产生审美愉悦,导致人的自由意志的建立和解放。在《万寿寺》中,王小波运用后现代元叙事手法从一个奇异的角度解构现实社会的秩序和体系,消解其貌似神圣的荒谬性,建构一个纯粹人性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的建立是一个祛魅过程,不但消除了异化导致的一系列后果,还揭示了诗意栖居的可能,彰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尊严。  相似文献   

13.
对历史的重新探索一直是格林厄姆·斯威夫特小说<洼地>研究中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其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重新审视了作者在作品中对历史的思考.本文指出作者在小说<洼地>中旨在通过对宏大历史的质疑来呼唤人们关注个体.其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表达了作家最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实现其修辞目的.使精神病患者亨伯特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之后反而赢得了读者的同情;中国"70后美女作家"卫慧在小说<上海宝贝>中则凭借一腔热情,叙说自身的苦闷及欲望,但并没得到读者的支持和认同.本文重在探讨同样作为欲望叙事文本,同样在出版之初遭禁,但如今前者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经典文本而后者仍未解禁的技术原因,从而考量当下中国女性文学身体叙事与经典作品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和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本文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能够得到诸多评论家的高度赞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作品在叙述现代革命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作者将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以隐性文本的形式隐藏在家族叙事的基点和框架之下,在解构传统历史观的同时,建构了一种生活化、个人化的革命历史话语,以平视的姿态走进历史人物的生命现场,塑造出革命浪潮涤荡下的鲜活人生和人性,从而展现出新的历史图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建构了新的现代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7.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多重感官的叙事技巧,除了大量视觉的叙事之外,对于听觉的叙事策略值得去探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在白鹿原上由一系列的声音事件汇集而成的景观,奠定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白鹿原》小说之中的听觉叙事策略运用了音景、声音的"在场"与"缺席"、听觉的"视觉感"等策略,塑造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化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白鹿原》的听觉叙事策略,更有助于呈现出陈忠实小说文本中广阔的研究空间,发掘出听觉叙事的效果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姜艳  李芸 《考试周刊》2010,(5):34-35
一直以来,《蝴蝶梦》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世界各地的读者.赫名于文学界。达芙妮·杜·穆里埃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写活了一个从未露面的已故女主角——吕蓓卡。本文着重从叙述者、叙事视角和作者、叙述者、读者三方面探讨和挖掘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叙述技巧的成功之处及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紫色》运用现代主义叙事策略:自己言说自己的书信体写作和具有女性色彩的艺术语言,以现存社会人与人不平等的现象为基础,揭示了当代女性生命个体主体意识建构的基本要求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昆德拉的《身份》中存在着一个隐在的叙事者,他诉说了昆德拉流亡者身份的隐喻。《身份》的叙事技巧,从形式上而言,是以梦的嵌套来构成的;从内容上而言,呈现出梦的复调之特点,表征着有节制的梦的狂欢。梦幻叙事是《身份》中最为圆熟和成功的技巧,它使读者在一个个梦中,得以窥探昆德拉对人生存在的深刻叩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