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李镇西)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自然链接起来呢?我是这样思考与实践的。  相似文献   

2.
日本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中写道:“在低年级的课堂里,教室往往致力于建构‘精力充沛的班级’,但是形成真正的学习课堂并不是‘精力充沛的班级’。在人人能够安心学习的课堂里才能够形成‘学习’。”他强调的是,我们创设的课堂必须是能够激活每一位孩子学习欲望的课堂。这种课堂,能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倾向进入体验学习情境,让孩子的内心对学习有一种憧憬。  相似文献   

3.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生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教材.把社会当作课堂.努力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4.
美国课程理论家派纳提出“课程”应该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那么我想,“语文”也应该成为一个动词,它不再是静态知识的集合体。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把面向结果的学习活动与面向过程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语文课本’与学习‘生活课本’结合起来,把学习课文、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每一位老师都可以让“语文”成为一个动词,来完成这种心灵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说:“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高三是学生知识能力长得最快的时候,课堂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主战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快速的生长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即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变语文课堂为生活的“天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这里“生活语文”中的“生活”二字,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怎样让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7.
李桂荣 《辅导员》2014,(4):63-63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让“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开放,让封闭的语文教学向课前开放,向课堂开放,向课后开放,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一、课前开放。突出自主性开放式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向课前开放,就是课前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提前学习课文中的知识,并用来参与课堂教学的质疑和反馈。学生对自己确实不能理解的深层次问题,经过“去粗取精”后,拿到课堂上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瑞红 《新疆教育》2012,(12):112-112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入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开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则着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功能.开放性教学倡导开放语文学习的时空,主张语言熏陶和语文实践,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开放性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教育家华特斜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是个‘公器’,在趣味的生活里才可能找到一切的源泉。"语文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并广泛而又频繁地运用着。义务教育初中教材提出:"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课堂观念,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  相似文献   

12.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料.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有意识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宁夏教育》2011,(10):80-80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感应切实转变观念,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出发。无论学生将来是继续进入高中阶段深造,还是步入职业院校学习技能,都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趣’字当先,让学生爱上语文""‘生’字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变’字为饵,让语文牢牢盯住学生""结合生活,让学生开阔视野"等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学习中,人们一直误以为文体、语法、修辞和写作与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是同一个东西,误以为课堂上讲讲这类知识,再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迁移”就完成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把母语教学和数理化教学简单地划了等号。这一点,早在3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过:“我不大赞成‘语文知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称作‘知识’,好像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法书不可能担负提高语文水平的全部任务……语法书讲的是全部语法,其中有些话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对语文的素养曾有过形象的说法:“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你看我们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学‘语文’吗?学完了就什么都能干,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不都建立在‘语文’上吗?”那么要想让语文成为学生接受高尚情操和趣味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智慧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学习就必须从“工具性”刻板、纯粹的知识记忆中解脱出来。作为语文老师,只有更新观念,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吃透新课标的精髓,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形的课堂结构,体现公平参与,合作发展的参与式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素养,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兴趣危机”。但为什么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就那么爱学语文呢?他们是用什么秘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呢?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通过对“三老”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顿悟这几位教师真正诱人的课堂魁力和不同凡响的教学风采在于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入迷入痴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那种使学生…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教师要切实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想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相似文献   

20.
杨亮 《海南教育》2014,(22):44-45
一、主体性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概念厘清王秀小学十二五课题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一概念,“课题中的‘生态’,主要指课堂中师、生、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谐共长、动态平衡的样态。”“‘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引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体性生态课堂强调开发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所以必须要学生主体呈显性而教师主体必须“隐去”。但教师的“隐去”并非一闪而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