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说某个人是个脑筋不会拐弯的人,往往喜欢用“一条道走到黑”“一棵树上吊死”之类的俗语来形容。在致力于解决某个问题的探索中,如果确实未得到预期的结果时,我们难道不可以想一想,是否已经或可能获得了其他什么成果呢?从前,有个德国的江湖医生,名叫波兰特,是个财迷,他整天都在想如何才能炼出黄金。由于对黄金的迷恋,他对一切黄色的东西都十分敏感。他看到人尿是黄色的,于是想入非非,料定人的尿里也会含有黄金。于是,他开始做从人尿里提炼黄金的实验。他把人尿放在一个大坩锅里加热蒸馏,尽管气味剌鼻难闻,但一想到那黄灿…  相似文献   

2.
差生与强项     
崔鹤同 《教育艺术》2004,(11):54-55
今年43岁的日本京都市岛津制作所的普通研究员田中耕一,在他28岁那年,一次实验中无意间发现了以前的测定方法所检测不出的物质。于是他利用激光将蛋白质离子化,通过测定蛋白质的飞行时间,简单而精确地测出蛋白质的质量。他的研究成果在日本国内获得了专利。并因此项成果而荣获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3.
富翁的黄金     
小雪 《小读者》2012,(Z1):52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富翁,他准备了一大袋的黄金放在床头,这样他每天睡觉时就能看到黄金,摸到黄金。但是有一天,他开始担心这袋黄金随时会被小偷偷走,于是就跑到森林里,在一块大石头底下挖了一个大洞,把这袋黄金埋在洞里面。隔三差五地,这个富翁就会到森林里埋黄金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他心爱的这袋黄金。有一天,一位歹徒尾随这位富翁,发现了这颗大石头底下的黄金,第二天就把这袋黄金给偷走了。富翁发觉自己埋  相似文献   

4.
在波兰首都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中,安葬着世界著名音乐家肖邦那颗永远眷恋祖国的心。他虽然已经离世一百多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永远活在波兰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间。1810年,肖邦出生在华沙一个很有文化素养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国人,侨居波兰,在华沙开办了一所寄宿学校。他的母亲是波兰人,很爱唱歌。父母的文化教养对肖邦产生了极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微波炉目前已被不少家庭所拥有,它无明火,使用安全,方便。它是怎样诞生的呢?美国工程师斯潘塞,在做雷达起振实验时,有一次发现上衣口袋里的巧克力融化了。他仔细回忆,思考,发现这是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造成的。由此,他进一步联想,利用磁波加热食品.于是微波炉诞生了。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信仰的看法极其复杂。早期因痛惜"中国在昔,本尚物质"缺乏真诚的信仰,遂疾呼"迷信可存",肯定宗教作为向上之民必要的精神诉求。在此过程中,却发现国人的信仰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辁才小慧之徒还是革命小贩,只是徒有信仰的空壳。借主义、成大名是他们最普遍的模式。于是,他对"无特操"表现出的追名逐利、虚伪贪婪等种种行为进行了批判。他主张对信仰采取一种既认真又怀疑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7.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上体育课后去取水喝,小明没有茶杯,就用金属易拉罐来装开水,感到很烫手,而其他同学用玻璃杯或塑料杯却没有这么烫.他想:各种物质都能传热,哪些东西更容易传热呢?他猜想:易拉罐是金属做的,是不是金属导热本领最大?于是他进行了以下实验:在一只玻璃杯里倒入热水,再放入一把塑料调羹、一把木制调羹和一把金属调羹.过了一会儿,用手摸一摸,感觉金属调羹最热,塑料调羹较暖,而木制调羹几乎未感觉到有变化.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结论:金属的导热性最大、塑料次之、木材最小.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导热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我们根据导热性的差异,将物质分为两类: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相似文献   

8.
论拿破仑     
拿破仑这个人,曾经把欧洲的封建贵族搞得坐立不安。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君主们于是联合起来,宣布拿破仑是“人类之敌”,对他进行围剿。从这一历史事件中,现代修正主义者居然发现了俄国沙皇和欧洲人的“战斗友谊”,他们一方面咒骂拿破仑,一方面叫嚷是“俄国军队把波兰人和德意志人从拿破仑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文》2004,(2):31-31
故事米达斯国王的仆人在王宫花园里发现喝醉了的老赛伦诺斯,便兴起了恶作剧的念头。他们用花圈把老赛伦诺斯绑了起来,为他戴上花冠,然后送到国王面前。米达斯对他善意相迎,好好地款待了他十天,然后送他回酒神那儿。酒神很高兴,便应许米达斯任何愿望。米达斯毫不细察,就许愿希望自己所碰过的东西都变成黄金。酒神应允了他的愿望,米达斯便开始东碰西碰,他所碰过的东西果然都变成黄金。米达斯正高兴自己将成为最富有的人,直到他觉得饿了、渴了。他拿起食物要吃,食物也变成黄金,无法食用;拿起酒杯要喝,但水、酒也变成黄金,无法入喉。又饿又渴的…  相似文献   

10.
主人公兰戈(约翰尼·德普配音)是一只被饲养在玻璃箱里的变色龙。它时常幻想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一天,由于意外,他从饲养人的车子上被甩了出去,于是只能一人漫步在公路上和沙漠中,机缘巧合下,兰戈到了一个老旧的西部边陲小镇——德特(Dirt,有肮脏之意)。阴差阳错,他杀死了一只作恶的老鹰,便莫名其妙地成了小镇的英雄。小镇人民很欢迎他,他也乐得其所地成了这些可怜巴巴的小镇居民——都是些沙漠动物——的救世主。而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要成为真正的救世主是非常冒险的……  相似文献   

11.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却需要极其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12.
轻声提醒器     
恩特是一位交通巡警。最近,他十分苦恼,因为他所管辖的街区车祸发生率在附近一带达到了最高。为此,他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经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后,恩特发现事故多半发生在几个公路的拐弯处,而且大都是由于行人的违规和不小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疯狂科学家     
骆驼 《小学时代》2014,(5):18-19
在瑞士,有一位病理学家叫特凡·博利格尔,这位老兄虽然没有看过港产“古惑仔系列”电影,却经常在酒吧里目睹脾气暴躁的人用啤酒瓶打架.他显然对这种暴力斗殴很有兴趣,所以他总想搞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到底是用装满啤酒的酒瓶击打头部比较安全,还是用空啤酒瓶击打头部比较安全?于是他组织了一帮同事,开始拿啤酒瓶和人的头骨做实验.实验就是拿酒瓶敲人的头盖骨,然后记录敲击数值.敲碎了一个又一个酒瓶和头盖骨之后,他得出了一个强悍的结论:无论是装满啤酒的酒瓶还是空酒瓶都可以敲碎头盖骨,而装满啤酒的酒瓶要安全一些,因为瓶内所积蓄的啤酒压力能让酒瓶很快炸开.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一个农夫打扫完马厩后,突然发现老婆送他的怀表不见了。由于这个怀表对他来说十分珍贵,于是他马上又跑回马厩去寻找。找了一段时间,他几乎把整个马厩都翻遍了还是没有找到,农夫只好气馁地走出马厩。这时候他发现外面有一群孩子正在玩耍,于是他向那群孩子说,假如有谁能在马厩中找出他遗失的怀表,那个人便能得到五毛钱。于是孩子们全都跑进马厩里去寻找怀表。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垂头丧气地走出马厩,都表示没有找到怀表。此时,农夫更加失望了。就在这个时候,农夫听到一个声音:“我可以再进去找一次吗?”一个孩子对他说。农夫觉得大家几…  相似文献   

15.
波兰有一位著名数学家斯坦因豪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和几位波兰数学家常到一家苏格兰的咖啡馆去,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数学问题.提出精彩答案或提出独到见解的人,能得到一份刁、小的奖品,如一块蛋糕、  相似文献   

16.
许延风 《小火炬》2010,(3):10-11
(二)黄金帝国的神秘大亨 蝙蝠翼飞艇在空中飞行了一程,徐徐降落在一座摩天大厦的顶层平台上。 飞艇的舱门打开了,特特和他的小伙伴们顺着舷梯走下飞艇。奇怪的是,大家平时谁都没见过这座神秘的摩天大厦,难道这座大厦是空中楼阁吗?  相似文献   

17.
在佛经里有一则古老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一生辛苦积聚了大量的黄金,多得无处贮藏。可是有一天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所有的黄金都变成了尘土。你可以想象,他一定急疯了。有人指点他去找佛陀——  相似文献   

18.
尊重金钱     
一次,佛和阿难经过一水沟旁时,佛忽然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走上去一看,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当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工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去看。不看也罢,一看就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什么毒蛇!沟旁土里面所露出的明明是一坛黄金。于是父子二人欢天喜地把黄金搬回了家。得到了黄金怎么办呢?父子二人取了一块去金铺兑换。金铺的人见他们是穷人,心里便起了怀疑,暗地里报告了官府。一会儿,官府就把父子二人捉  相似文献   

19.
“烦烦烦烦!”蚂蚁王国的王子正在发火。原来,蚂蚁王子已经厌倦了每天都看些不会动的画,他现在想看会动的画了。于是他立刻下旨:谁能做出一张会动的画,可封他为亲王,在朝中任一品大臣,赏黄金万两。  相似文献   

20.
多走几步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当时盛行的“燃素说”的常识出发,将它命名为“失燃素的空气”。同年10月,普列斯特列带着他的实验到法国游历,受到化学家拉瓦锡的接待。当拉瓦锡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实验后,他立即重做了一遍,得到了那种新的气体,并第一个将它命名为“氧”,并以此建立了燃烧的氧气理论,这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