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汤国基 《新闻世界》2007,(11):18-18
王菲前不久曾经对媒体说。“其实上帝吝啬得很,他给予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我有天赋的好嗓子,但我却不是很会说话,我的任性、爱发脾气,其实也与我的不会说话有关。我若很会说话,在很多情况之下,就用不着发那么大的火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人人都长了一个脑袋,人人都有一张嘴巴。有头脑就会思考,有嘴巴就要说话。可是,在封建专制社会,统治者就不允许你思考,也不允许你随便说话。即便是文武大臣,跟皇帝说话也是提心吊胆,稍一不慎就要掉脑袋,小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明朝一度时期,官员每日上朝前都要跟家人洒泪告别,不知道出了门还能不能回来。朝堂上说话要谨小慎微,背地里也得当心,万一有人举报上去,同样会遭到灭顶之灾。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就出现了两种人。  相似文献   

3.
新闻学是“事学”。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用“事实”说话会水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事实也能说谎吗?“……用说真话来骗人。”这是卢梭在《忏悔录》的序言里说的。他举例说,描绘一个人,即使描绘得很像,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侧面,准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了呢。记得穆青同志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位美国新闻界人士说过,中国人民干了多少伟大的业绩,你们就是不报道,却总是抓住某些个别问题大肆渲染。言下之意,就是在批评他们用事实说谎——美国人…  相似文献   

4.
善于听话     
武韵 《声屏世界》2001,(10):48-48
主持人是否善于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接关系到节目是否办得成功、精彩。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在谈到崔永元时说:“他是以一个倾听的形象出现的,他的成就在于他会倾听。他会让别人说话,这是一种更高明的谈话。”广播中的谈话节目也是如此,节目主持人应该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强烈的交流愿望,善于听话。  相似文献   

5.
杨少斌去法国了,去参加“当代中国肖像”展。从法国回来,他一定又会被晒黑一圈。他的皮肤有些像相纸,在欧洲的阳光下不断显影——他每次从欧洲回来,皮肤的颜色都会自然地加重。这也有些像他的画,他的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深层发展,越来越局部,也越来越铺张。 少斌是一个亲切的人,他喜欢说话,但又不太会说话。我的意思是他说的话往往太“正式”,少了些趣味。少斌从骨子里  相似文献   

6.
肖霞 《新闻传播》2007,(12):56-57
在广播中,很多主持人节目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其实主持人都是在照稿念,但不论主持人达到怎样熟练的程度、做得多么天衣无缝,毕竟那是一种在“假“状态下产生出的“真“,与虽有缺陷虽不完美但却绝对真实绝对自然(没稿就是没稿,念稿也让人知道是在念稿)的播音主持不是一回事。电视节目也是一样,主持人经常坐在提示器前,看着字幕说话,尽管时常用头部和身体的移动掩盖眼睛的“专注“,却很难不给观众留下僵化、言不由衷的印象。无论广播还是电视,很多节目主持人说了半天受众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管他怎么说,声音就是进不到心里,即使听明白了意思,也总感觉不是主持人在说话,而是他背后有个人在通过他(她1向你说话。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央视名主持白岩松在诟病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时,有几句话说得很直率:"说白了,我觉得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外室相当程度上是失败的,因为不说人话,不按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是自说自话、喊口号."他认为,做对外宣传报道,就要.把自己降为人、或者说升格为人,然后去讲心里话就OK了"."跟美国人说话也好,跟日本人说话也罢,不管跟哪里人说话,首先要想到的是跟人说话."  相似文献   

8.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觐见皇帝,在君臣闲聊的时候,皇帝问他:"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你觉得在官员中间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回答说:"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皇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而显得更加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遮盖;最惨的一种人就是,虽然做了极好之事,但是因为不会说话,反而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孔子教导徒弟的时  相似文献   

9.
结识张默闻是在广告人·中国的实战案例奖的终评会,他用自己实战的案例赢得了评委的掌声,——语速很快,思想也很快,他提出的企业营销用数据说话,让我们有了共鸣,因为,有着营销策划人和数个  相似文献   

10.
1987年盛夏,我从宝鸡回陕西日报社。一天天黑,我看见王安民和爱人在院子乘凉,他在一架竹躺椅上仰躺着,爱人手单拿着把竹扇,陪着王安民说话。我亲热地唤了声:“民兄!”他抓住我伸出的手,握得很紧。我问他:“最近身体好吗?”他苦笑了一下,说:“腰疼,没上班。”见到老友,他很高兴,黑亮的眼睛望着我。看得出他病得很寂寞,很心急。听有的同志对我说,报社为照顾他的身体,让他一天只上半天班。我知道他的秉性,勤于工作,认真负责。他的字写得很好。他编的稿件,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清抄的,标点符号都标得很准。他的字写得很小,很是匀溜,看他的稿子,那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享受。他的书籍也多,特別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著作,比我们的一批年轻编辑记者多。我对医学是外行,听他简单说了病痛,我也分析不出个子卯。我说:“你甭急,好好看病。”正说话间,由报社刚调到省教育厅工作的杨建国同志也来了。王安民和杨建国是好友,亦是同学,两人玩笑了一阵儿“野话”,我同杨建国便和他告別了。临走,他又一次握  相似文献   

11.
小说家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讲的都是家乡高密的故事。小说家沈从文据说是现代中国作家中最有资格得诺奖的,他也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讲的是故乡凤凰古城的人和事。小说家兼小品文家汪曾祺被公认为大家,其实他没有什么鸿篇巨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一份报纸比作一个人。那么要闻版(也就是一版)就是这个人的"脸面"。"脸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人的整体形象。要使这个人说话有份量,那么首先就得把"脸面"打造好,使他可亲、可信、可爱。在"亲"字上下功夫拉近感情距离近几年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关注民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认为能干的人如何说话?"下列五个答案是多数人选择的: 第一,听了之后,会让人禁不住想照他说的话去做.  相似文献   

14.
他很少说话,甚至一连几天都不说话。因为他觉得,跟人说话的时间多了,跟木偶说话的时间就少了。他就是69岁的漳州木偶世家第六代传人徐竹初,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情雕木偶,意刻人生。从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算起.200多年薪火相传.到他的儿子徐强.已是第七代。和父辈相比,徐强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又有所不同。仅在剧团里为演戏而雕刻木偶.他已觉范围狭窄."要扩大  相似文献   

15.
像火炉一样暖和的红喜字把冬天的寒冷挤到远远的地方去啦,像小太阳一样明亮的灯光把新房涂染成一个永远是春天的天堂啦。月亮是一盏灯,会唱歌也会说话。只有他和她了,相视的目光里只有他和她了.他脱掉了自己的衣服,这瞬间,新娘的脸色立即变得煞白。“牛皮癣!”她脱口而出,仿佛她所钟爱的人化成了恶魔。他像傻子一样看着她。她变成了另外  相似文献   

16.
朝新春现在特能侃,一说起新闻工作是眉开眼笑、眉飞色舞,佩得外行五体投地,侃得内行心服口服。要在前两年,他可是一点也不敢年,新乡县的报道工作是年年落后,岁岁垫底,弄得他这个政委是灰头友胜,上级一开报道会,他尽往最后一样钻,就连平时说话也是“低三下四”。自打去年,情况大变。他使出全身招数,到处扬言“报道工作要解放,今后年年争新春”。甭说,大话吹了出来,还真见了效,现在新乡县的报道工作让上级机关也刮目相看,一见他就问:老胡,啥办法起死回生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胡新春招数之一:赶鸭上架“谁说骡子难上架…  相似文献   

17.
通顺是作文的最低要求。要写通文章,首先要有鉴别通与不通的能力。一个人作文,决不会故意把句子弄得不通。文章里所以有不通的句子,主要是因为作者缺乏鉴别的能力。鉴别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语言的感性知识,其次是对于语言的理性知识。我们从小就说汉语,说得很纯熟,很自然。这就是感性知识。对于写文章来说,这种感性知识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我们所以会作文,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会说话。不识字的人自己虽然不能执笔。但是他可以口述,别人整理—下,就是一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他仍然算是会作文。一个外国人尽管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识胡士华已有十多年了。那时他在五楼的文联上班,我在二楼的图书馆工作,他常到图书馆里来看书看报。当我得知他就是在全国第一个报道“白条新闻”的作者时,立刻对他刮目相看。我想,一个对农民对土地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一个没有非凡勇气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我钦佩这样的人。这以后我和他有了来往,我的小屋子里也就常常响起他声若洪钟的声音。特别是说话说到激动的时候,他的声音大得我家的四壁和门窗都跟着共鸣震颤。粗壮的身材,朴素的衣着,再加上这特别宏亮的嗓门,不由得我一再在心里想:还是个庄稼汉!  相似文献   

20.
冯锦生教授属于那种让人看一眼就会难以忘怀的人.不仅因为扎在北方人堆里,他那南方人所特有的清瘦、精明、干练,以及说话极快的语速会时时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魅力,更因为他论事论物,尤其是涉及学术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