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的本体依据是"道"论,道即自然和自由,这种本体之"道"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是生命的本体。"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真"是一种审美理念,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庄子时代面临诸多人生困境,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提出建立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官员生活腐化困境、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下道德沦丧的困境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同样禅宗美学始终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禅宗以圆为美,认为"大圆境界"是最高、极致的境界。而圆又是"禅"、"心"、"悟"的核心范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的宇宙、人生原在、终极和谐之美。所以禅实质上就是一种圆满之美,"禅"就是"圆","心"本自"圆","心"、"物"相"圆",因而禅宗所标举的参禅与审美体验是以"圆"求"圆",即强调从圆满的自足自性、本心出发,经历万物万象,再复归为圆满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4.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塑造了寒江独钓的老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感思想,隐然见出他高怀绝世的人格风貌;表现了他以儒之浩然,纳佛之空灵,在空灵境界中,顿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与奥秘,豁然贯通于生命之中;体现了他从"大地"重返"世界"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道”是理学美学理论最为推重的一个本原范畴,它主要是指思孟学派所言的那种个体精神价值或人格理想。理学家认为,从美学意义上说,道是存在本身,气是存在方式,道之美,是道德律令升华为哲学本体的美,是哲学本体本在于道德律令的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文从道中流出”,“道”借助“文”这一载体呈现其空灵幽渺之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审美角度分析武术自身所内含的美。空灵和充实相生变化的规律成就了武术的整体和谐。形式、节奏和气韵上的和谐深刻地体现了武术的内在美,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和谐。通过武术美的赏析进一步感受武术特有的内在美和对自然生命的感动。如何更好地弘扬武术文化,传播武术的内在美将是我们继续努力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玄德是《道德经》的重要概念之一,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闪烁着熠熠的美学光辉,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玄德思想的深层阐析,剥落表层,从宇宙生命、本真存在、虚静内蕴、政治理想几个方面揭櫫其内质的深邃之美、超越之美、淡然之美、和谐之美等几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李清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4):137-139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组歌》是一部深刻隽永的哲理散文诗。诗人通过"浪"、"雨"、"美"、"花"、"幸福"之口来吟唱,构筑了诗人心中爱与美的理想世界。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形象之美、意蕴之美、表达之美、图画之美,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人从自然中参悟生命和审视自我的艺术观,赋予了文人画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文人画以虚空映照大千世界的真实,以静寂映照生命存在的跃动,以孤独折射心灵深处的寂寞,以自由折射现实红尘的人情,在宇宙自然中探究生命意义以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其哲思和诗情并存的美学特征蕴含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终极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3.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对服饰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自觉,在《聊斋》中他表达了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容纳了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赋予了人物服饰色彩理智与观念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不同的颜色进行服饰搭配的和谐感与节奏感,彰显了他的审美准则与审美价值取向。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时尚审美观传达了丰富色彩背后的价值与意蕴,拓展了人们对色彩与美的视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以“和”为关是嵇康《声无哀乐论》关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法则的最好承载者是音乐,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所以,“和”关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知识作为宇宙中存在的规律和运行法则 ,有着内在的审美意蕴 ,如和谐、相似、对称 .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 ,发现并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中美的因素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自步入文坛以来,她的文学创作蕴含着浓厚的和谐文化.她善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化解个体的罪恶,她描写朴实却深沉的爱情,宣扬人性的善与美,无论是个体的追求还是集体的相处,其理想都是欲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她对“和谐”的美学追求,是通过在苦难中创造诗意来达到的.这在她的中短篇小说里,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