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尽管在去哲尔赛岛的船上父母遇到了些不愉快,不过那个不负盛名的地方还是给了我们一份好心情。记得那天姐夫去订回家的船票,父亲还硬是冒雨追上去嘱咐他别再订来时的那条船、至于原因嘛,他一定打死也不会说是怕再见着于勒叔叔。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曾经谦虚地说他的小说不过是“反映微不足道的现实”。可从他的许多短篇小说来看 ,他真可以说是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某些“反映微不足道的现实”,一进入他的作品就具有新意 ,放出异彩。莫泊桑的可贵之处 ,正在于能够透过社会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不大为人所注意的真实风貌 ,真切细腻地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 ,绝不会因短篇小说“短”而放过细节的描写。在字里行间运用对比、衬托、蓄势等修辞的描写手法 ,使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层层叠出 ,逐步深化主题 ,让人物言行前后对照 ,真假美丑 ,作者不加评述 ,读者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
历来的论者,都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定性为“自私、冷酷、刻薄、虚荣、势利、无情”的典型。其实,仔细分析文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性格中也有比较懦弱,甚至比较宽容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6.
7.
8.
朱清 《学语文》2003,(1):26-26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还有人认为是小弗朗士。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文学辞典》中给“主人公”下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  相似文献   

9.
契诃夫与莫泊桑属于不同国度的两颗文坛巨星.前者生于俄国,后者生于法国。可是,我从《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发现了他们在许多方面有着意外的相似之处和惊人的不同之处。二人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活的年龄只差一岁,写作时间仅差一年。除此之外,两位短篇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也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0.
11.
莫泊桑经典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多年来一直钳制着教师们的文本解读思维.文章换了个角度,从意外的故事情节、童年的叙事视角、艺术的审美方式和“去蔽”触文心等四个方面细读文本,发现了这篇传世经典小说其他的解读主题.  相似文献   

12.
包永武 《山东教育》2002,(29):34-35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篇小说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于全面理解这篇小说主题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被反复从不同角度演绎。从教十几年,我也教过多次。其主题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解读中寻找最接近作者本意、最能表达作者创作初衷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4.
张港 《现代语文》2001,(5):35-36
《我的叔叔于勒》中,几次提到了准确的钱数。先是讲“我”家里拮据时,说“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在写到“我”去向叔叔于勒付牡蛎钱时,母亲“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牡蛎钱应该是2法郎50生丁,“我”给于勒的是10个铜子的小费。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想:《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6.
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素养等诸多教育目标的达成从何谈起?没有了"语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它作为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学的角度,如立意、选材、语言、布局谋篇等获得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迪。在此,笔试图就小说中几个看似平常实具匠心的副词的表述效应谈一点认识,以此引玉,同时,也乞盼同行及专家斧正。  相似文献   

18.
19.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虽然出现多义,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主题构成的三个方面,即从作家的立言方面、读者的发现以及尚未揭示出来而又包含在文本形象中的审美意义来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给家里人写的第二封信,可以说是解开小说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