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话”是小语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要改变几十年来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崇尚“对话”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何让“对话”起到更大作用呢?一、个性研读: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已经不是什么新词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它实现的方式——“个性研读”,即倡导个性化读书,这是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最佳路径。我们知道,即使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感受到的东西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不同读者的知识和阅历不同、阅读习惯和侧重不同,造成了阅读感受上的差异。提倡个性研读,就是希望让学生的阅读克服以往的走马观…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下面我谈几点个人看法。“对话教育”的实质是昭示平等、民主。教学中,要求老师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小朝廷”,居高临下,学生则是“臣民”,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地接受老师的教训和灌输。“对话教育”,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态。时代变了,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是,惟书、惟上、师道尊严等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接受教育”已经延续千百年了,改起来也非一日之工…  相似文献   

3.
“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里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一开始是专指建安文学作品而言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风骨”,钟嵘的《诗品》称它“建安风力”,陈子昂叫它“汉魏风骨”,李白叫它“建安骨”,严羽的《沧浪诗话》叫它“建安风骨”……古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内涵不同,外延有异,这原不足怪.然而,现在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地解释它呢?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古人写诗作文常常因为某种需要(字数、声韵、句式等等),把一个词语加以割裂,只用其中的一部分来称人或事物,这就是“词语割裂指称”现象。这是古人的行文习惯,但给我们今天学习和理解古诗文带来一些困难,特别是对古人古事与其出处不了解的话,还会产生误解。中  相似文献   

5.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我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怎样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我灵机一动:“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的真义:对话真正的阅读就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朱光潜先生在一篇论陶渊明的文章里,对陶诗“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作了这样的阐释与发挥:读书就是“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以发现“可尚友的人”,借“遗烈”的英魂使自己“感发兴起”,读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读书的确就是与“友人”晤对交谈,而其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千年之久、万仞之遥的“友人”进行交谈,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既然是“对话”,就不是单向的作者向读者灌输,读  相似文献   

7.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相似文献   

8.
张博 《幼儿教育》2001,(2):10-11
三、互主体性是一种“对话”关系“对话”有不同层次的含义:①按照其原始意义,对话是一种语言活动,专指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言者和听者就所谈论的话题不断言说和倾听,从而达到理解或达成共识。②对话不限于用言语交谈。作为一种借喻的“对话”,它是消除了种种对立之后而形成的平等相互作用。在“对话”中双方都达到新的超越,共同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③“对话”是一种意识或境界,一种关系状态。这是作为借喻的“对话”最广泛的含义。这种意识,这种境界,这种关系状态,不仅可以支配人们的交谈,使人们的交谈成为对话,而且可以支配人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如果“细渎点”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师生间对话脱离文本、课堂教学偏离目标的现象,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细读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古人治水,“堵”和“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体会到这两种不同方法带来的不同后果。上学期,我接到初一的一个班,班上有八个在小学时被称为“八大金刚”的调皮儿童。开始,我认为只要把他们“按平”,整个班就好了,因此,对他们经常怒目而视,盯得很紧,一发现他们有违反纪律的行为,就在班上狠狠地批评。每天下午放学,还要他们到办公室,站成一排,逐一向老师“汇报”这一天中守纪律的情况。一个月过去了,这八个学生依然故我,调皮捣蛋,违  相似文献   

11.
关于对话的准确定义.我是在请教了语文界当下走红的几位高人后才得知:“对话.就是相互间聆听与言说.就是聆听一言说一交流一反思一共识一存异……”这个定义.后来又被一个专家进一步进行了阐释:“伯姆、布伯、弗莱雷、伽达默尔、巴赫金、哈贝马斯……各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言说我所关心的事物.通过反思与聆听.通过再度言说.来达到原先没有抵达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青年教师教学生认识“疆”字时,做了如下指导:师:(板书“弓”)这是古人用来干什么用的?生:这是古人打猎的工具。师:(在“弓”的弯钩处加上“土”)古人还会用“弓”来干什么呢?生:古人还会用它来保卫国土。师:对,古人手持弓箭坚守边疆,保卫自己的国土。你们看,这(写出“疆”右  相似文献   

14.
读过《一席对话》之后,我联想到一个问题:教师对后进生是“踢”还是“拉”?《对话》所介绍的那个后进生,本来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后来由于一次偶然小事,被踢了出去。这个学生无人管教,于是抽烟、打牌、打架,到处寻衅闹事,甚至还沾染上流氓恶习。看到这个学生的前后变化,作为一个教师,怎能不为之惋惜沉痛! 一个班级中,总不免要有几个调度学生,这些人平日给班集体造成不好的影响,给老师增添不少麻烦,因而被视之为“害群之马”,为防“害群”,就得找理由把他踢走,这大概就是“踢”的理由吧!  相似文献   

15.
在现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文言的分量逐渐加重的趋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最近通读了好几种中小学语文教材。有的教材中文言的篇幅几近一半,语文教学要将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对付文言。各地中小学开展“读经”的消息也不时见诸报端。一些论者往往把这视为一个文化回归的可喜现象加以赞扬。但问题可能并不那么简单。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对话”与师生交往关系的意义关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今 ,“对话”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交谈和写作中 ,“对话”不仅仅是时代的哲学主题之一 ,也是时代的教育主题之一。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对话”是个不寻常的、使用极为频繁的哲学概念。在一些哲学家那里 ,“对话”或者被赋予存在论的意义 ,或者被赋予认识论的意义 ,或者被赋予社会哲学的意义。“对话”的内涵是丰富的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曾经说过 ,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我和你”的关系 ,对话的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过程 ,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巴西著名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把对话分为“真对话”与“假对话”对我们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许多教师也正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对话。在轰轰烈烈的对话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警惕教学中的“假对话”。  相似文献   

18.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满腔热情地勾画了他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社会图画。其核心就是“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能使民养生送死而无憾。但在这段描述中有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与同仁们一道商榷,那就是“鸡豚狗彘之畜”该如何阐释?特别是该句中“豚”与“彘”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是什么?”这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历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工具主义语言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走向了单纯语言训练的误区.对话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性就是对话,语言是对话的家园.在对话语言观的视域中,语文教育被看作是在语言中展开的对话活动,语文真正成为了心灵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我”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在这两种评价中健康成长。教学此课的目的是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重点和难点也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学理念从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句子入手,以读为媒,假托作者召开与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