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只敬重坚贞刚毅的英雄刺客荆轲,而太子丹——行刺秦王的策划者——却成了英雄的反衬。太子丹唯一的“罪证”就是婉言催促荆轲出发。荆轲想等待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那个人住得太远一时无法赶到,太子丹心里着急,也有些怀疑荆轲是不是反悔了.于是就绕个圈子婉言催促:“时间来不及了,荆卿您有出发的意思吗?如果不行,我是不是先派秦舞阳去?”刚则自尊的州轲不能容忍别人怀疑自己的人格.他怒斥太子:“你以为就凭着一把匕首去强大泰国行刺就那么简单吗?我之所以不走,是等待我的朋友,现在你认为我出发太迟,那我马上就准备出发。”  相似文献   

2.
荆轲受命于太子丹刺秦王,未遂而死。后人众说纷纭,朱熹曾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其实不然,我认为荆轲虽事败,但也不失为英雄,而且是个智勇双全的英雄。何谓英雄?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就是英雄。  相似文献   

3.
<正>《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当我饱含悲壮的激情讲完了这一课后,我问:"大家怎么看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呢?你们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觉得荆轲是在逆历史潮流而行,他的行为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他这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结果只是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简直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时班里学生几乎全体深表赞同,又点头又恩的,我震惊了,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中有句:“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对“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课本注释为:“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这样注释我认为是不妥的。   一、从语境看,荆轲的话应是责骂太子的。古代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读史偶记     
(一)当荆轲义无反顾地拔剑刺向秦王时,不知他是否想过身后的毁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视死如归的凛然,太子丹惊恐而狡黠的目光以及秦武阳眼中不堪一击的脆弱,时时交杂地出现在我的心头,令人悲之叹之。有人说,秦的存在,是历史的使命。荆轲,无异于逆流而上的孤舟——在飞流直下的湍水中,至死都背负着血泪与失败的宿命。感情上,他是个英雄;理智上,他只是个无知小儿。我无语,此时仿佛回到了两千年前的深秋,哀鸿遍野,残阳如血,马啼声响彻天霄。他手握宝剑,蓦然回首。将那凄楚深沉的一瞥,投向更加凄楚深沉…  相似文献   

6.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从河北来到陕西,行刺秦王嬴政。然而他最终也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一个英雄。荆轲的事迹是因《史记》而流传千古的。在《史记》的《刺客列传》里,司马迁描写了五个刺客,  相似文献   

7.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形象是复杂多面的,他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情感丰富细腻,而历来对荆轲的研究往往把荆轲归结到典型游侠一类,忽视了太史公笔下荆轲形象的多面性.将荆轲形象跟其他刺客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荆轲形象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清洁的精神     
二百余年之后,美名震撼世界的英雄荆轲诞生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独自静静读着荆轲的记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在关口到来的时候我敢让自己也流哪怕一滴血吗?易水枯竭,时代变了。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嗜酒,远远地走到社会底层…  相似文献   

9.
我上高三了     
小Z给我发来的短信这么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老子我今天奔三了,兄弟们保重!一句我上高三了愣是让他喊出了荆轲的味道,不同的只不过是人家荆轲刺的是赢政,我们刺的是高考,一个比赢政还赢政、还不是东西的东西。请原谅我这么形容高考,可是它确实如此,我用这些定语和形容词也实在是逼不得已。罪过罪过。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11.
《荆轲刺秦王》一文绝大部分篇幅描述荆轲的刺前准备,刺前准备的描写又侧重表现荆轲的智勇、谋略,极少篇幅真正描写刺杀过程,原因在于荆轲武艺不精而有谋士风度,他的真实身份是"文士"而并非刺客。只因荆轲一诺千金做了这么一件本应由刺客来做的事而载入史册,这种身份角色的倒错使得行刺失败的荆轲位居《史记·刺客列传》之首。  相似文献   

12.
潘南峰 《学语文》2009,(4):18-18
一场精心谋划、准备已久的行刺行动以荆轲的身受八处创伤被斩而终止。荆轲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自己短暂的一生。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是失败了。燕国是灭亡了。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远没结束,“中国第一侠客”荆轲的形象永远是鲜活的,是勇士、谋士、壮士、义士的化身。  相似文献   

13.
听过荆轲刺秦王这段故事的多数人称不畏牺牲、勇刺秦王的荆轲为英雄。荆轲真的是英雄吗?非也。战国末期,秦国部队压至燕国边境,曾被秦王羞辱的燕太子丹一心为报前仇,救国难,物色一人去刺杀秦王。荆轲“应运而生”了。他本是一个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不客气地说就是流氓、无赖。燕太子丹投其所好,为笼络荆轲,当荆轲夸一女子的手美时,他残忍地将该女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燕太子丹是多么阴险卑鄙、多么残忍,而荆轲还拿此人当知己,作生死朋友,甘愿为其“效犬马之劳”。一个被阴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刺杀行动.无疑是战国末期的“荆轲刺秦王”.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为荆轲的豪迈和悲壮而欷歔感叹。仔细推敲,你会发现荆轲这个人实在不靠谱.靠他刺杀秦王.不失败才怪。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关于侠士的梦。在我心中有这样一个梦,梦的主角是荆轲。记得最早认识荆轲这个人物,还是在电视剧《刺秦》中,剧中漫天飞舞的刀光剑影、凄美动人的情感故事和那让人心碎的易水悲歌,构成了我心中最初的荆轲形象。但直到上高中时,我心中的那根弦才被真正拨动。战国,那是个充满死亡和黑暗斗争的时代,当所向披靡的秦国大军,濒临易水之时,荆轲的出现无疑给整个燕国带来希望。而此时,燕国的灭亡已经注定,燕太子丹的优柔寡断和秦武阳的外强中干,荆轲比谁都清楚,所以刺杀计划的失败可以说是早已注定的,而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相似文献   

16.
读史偶记     
(一) 当荆轲义无反顾地拔剑刺向秦王时,不知他是否想过身后的毁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荆轲视死如归的凛然,太子丹惊恐而狡黠的目光以及秦武阳眼中不堪一击的脆弱,时时交杂地出现在我的心头,令人悲之叹之。  相似文献   

17.
“荆轲兄,久仰大名,今日相见,实乃三生有幸!”浑厚低沉的男中音传入我的耳膜。荆轲?莫非是语文教材《荆轲刺秦王》中的英雄荆轲?我循声望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  相似文献   

19.
刘松亭 《语文天地》2012,(15):13-14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荆轲。荆轲似乎连一个合格的刺客也算不上,更何谈是一个"胜利的刺客"了。那么怎么才能算得上"合格"的刺客呢?怎么才能行刺成功呢?笔者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20.
《荆轲刺秦王》一文讲述了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 ,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刚毅深沉、机智勇敢、扶弱救困、反抗侵伐、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千载而下 ,犹令人感奋不已。每读此文 ,便为那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悲壮美所感动、所振奋 ,一种超凡脱俗的凛然之气顿生于胸中。最让我激动不已、唇齿留香的要数荆轲的慷慨悲歌了。课文写荆轲入秦行刺、燕太子为他送行的情景时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