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洟、泗、涕、鼻涕”历时更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洟”表示鼻液,“涕”表示目液。发展到中古,由于目液义换用“泪”来表示,因此,人们便用声近意通的“涕”来代替“洟”,西汉后期出现并随即完成了这一更替现象。偏正结构“鼻涕”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发展到明代,表示鼻液义则主要使用复音词“鼻涕”,只在特殊语境中才用单音词“涕”,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说"鼻"     
依据汉语文献材料探索汉语核心词“鼻”的早期音义形式,并探讨汉语表示“鼻”义的这组词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
我和同桌     
“唉,我真倒霉呀!跟一个‘鼻’涕王,坐在一起。”,我心里不停地埋怨着。 也许你会说“鼻涕王”不就是脏点儿吗?是他自己脏,与你有什么关系?那我来告诉你,跟他坐在一起不仅十分脏,还十分烦。  相似文献   

4.
“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和V的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和V的类张燕春一、“V+上/下”中的“上/下”的意义《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上”、“下”的释义是:“上”表示“由低处到高处”;“下”表示“由高处到低处”。“上/下”用于动词后面,除了表示这一基本的趋向义以外,还有多种十分...  相似文献   

5.
语法史上位移动词“去”进入单动式时,带起点宾语的用法逐渐减少,进入连动结构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与“去”的往到义的产生有紧密的相关性。该义的产生受到了位移动词“来”、“往”相关格式的类推作用的影响。“去”在西汉便有了往到义,中古至唐末五代往到义的“去”在多种句法格式中得到了实现,并获得了关键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表示眼睛的词语多用“目”;到了两汉,“目”和“眼”同时并存,而“目”多用于书面语中,“眼”多用于口语及汉译佛经当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使用“眼”的频率大大增加。“眉目”最早作为短语见于战国,在唐代衍生出了词汇义“容貌”。清代,“眉目”词汇义还由最初的短语义比喻引申出了更加抽象的“事物的头绪、条理”。“眉眼”作为词出现于元代之后,含义丰富。清代使用频率大增,并且含义多为“容貌”义。“眼”与“目”在近古汉语中同义,于是“眉眼”渐渐发展可以指“容貌”从而分化了“眉目”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睡觉”考     
离合词“睡觉”的语源义本为“睡醒”,但其词义后来却向反向发展,演变成了“进入睡眠状态”(即“睡眠行为”)。这一变化经本文考证始于明代。变化产生的原因则主要是出于误用。表示“睡醒”义的“睡觉”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的读音与随后出现的表示“睡眠行为”义的“睡觉”的读音完全相同.就是二者前后联系的重要证明。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看来"的词汇化和主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表示“观察”义的“看”加上事态助词“来”演变成认知动词“看来”,表示的是“推测”义,属于“以身喻心”的隐喻,而后再发展成为推度副词。这是一个语法化和主观化不断加强的过程,而语法化与主观化又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些成语,因其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特点。单就词来说,有很多虽与现代汉语的词同形,但其意义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的词,就是古今同形异义词。下面试举几例,供同学们参考。一、汤“赴汤蹈火”、“扬汤止沸”、“固若金汤”中的“汤”,是指烧沸的开水。现代汉语中的“汤”,是指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如果按今天的常用义,把“金汤”释为“金黄色的汁水”,那就闹出天大的笑话了。二、涕“感激涕零”、“破涕为笑”中的“涕”,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的“涕”,则指“鼻涕”。…  相似文献   

10.
(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文言文实词的重点。①把握字词的古今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言词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情况有: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如“涕”,古指眼泪,现在指鼻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明清白话小说里,介词结构“在这里/那里”在动词性成分的后面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状态的持续或存在”。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与“着”的比较,分析“在这里/那里”的语法特征;二是“在这里/那里”的语法化过程;三是它与吴方言中表持续义结构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这/那个+V/A”是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表示突显程度义的常用结构之一,这一结构经常与人称代词和感叹语气词搭配,不仅凸显了焦点“V/A”,而且注入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化色彩。这一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这/那个”指称性下降、陈述性上升。  相似文献   

13.
“衾、被/被子”为表示“睡眠时用以覆体”这一概念的一组同义词,先秦主要用“衾”,而“被”则出现在先秦后期的春秋末期。“被”在战国秦时开始与“衾”竞争,汉初使在文献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语言学界一般认为/A里AB/是汉语形容词的一种构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实际上,/A里AB/</A里八B/</A七八B/,“里”只是“七八”的变异形式的残余,属于构词语素;A在第三音节出现,不是为了同第一音节构成重叠式,而是为了使这一格式的语义的主要负荷者/AB/作为一个相连的整体在格式中出现,以克服/A七八B/与/A里八B/格式的内部矛盾造成的在形义两方面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以至西汉末期.从结绳记事发展到“书契”,再到十进位制系统的产生,经过西汉末期到隋朝中叶的繁荣,及至元代后期的全盛局面出现,到清代中期,由于宋末到元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中国大地上连年烽火,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科学技术不受重视,数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到哭”具有实义和虚义两种用法,作为实义使用时表示结果,而作为虚义使用时表示程度。文章首先考察“到哭”由结果范畴向程度范畴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范畴化及溯因推理角度对“到哭”语义演变进行阐释,最后考察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到+情绪词”的程度义发展情况,说明“到+情绪词”程度用法具有一定语言发展共性。  相似文献   

19.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过:运动可以代替药物。这句话我是真的体验到了。儿子今年9岁了,可他的鼻炎史少说也有3年了。从最初的感冒后鼻流清涕不止到后来严重时的黏状鼻涕沾满鼻孔,要想通过鼻孔顺畅地呼吸就必须不停地用手抠开一个小口,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相似文献   

20.
西汉扬雄的《方言》有这样一个词条:“铺颁,索也。东齐曰铺颁,犹秦晋言抖薮也。”关于这一词条的解释仍存在争议。通过对“抖薮”“索”“铺颁”等相关用例的爬梳与分析,得出了“抖薮”核心义素为“抖动”,并无“搜索”义的结论,补充了“索”表“抖动”义的相关材料及词义来源,并反驳了现有的对“铺颁”的解释,提出“铺颁”亦表“抖动”义这一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