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决定主义道德责任观与自由主义道德责任观以各自为阵营展开冲突与对抗,两者分别执着于不同的两端论述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通过决定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德责任观的理性思考,挖掘决定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德责任观的未来发展趋势,完善道德责任伦理,延伸道德责任法律介入。  相似文献   

2.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使整个社会生活,乃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多的高难度课题。主体意识和个人主义;个人情感的合理满足与非理性主义、非道德主义;民主政治意识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和拜金主义;求实精神与实用主义;开放意识与历史虚无主义,都需正确处理和妥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二是人冶主义的内涵。王安石的散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政治性目的和社会伦理规范是政治运作的基础,体现了政治思维的道德与政治整合性特点;主张施仁政、强调皇权政治和为政在人,其政治思维的人治主义内核得以鲜明地体现。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休谟之道德情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瑜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11-13,29
休谟的道德哲学主要致力于对道德基础的研究,他通过对理性和情感在道德行为的作用的分析,系统地论证了道德决定于情感的结论。但在休谟看来道德情感主义不是个人特殊情感的表达,同情心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因此道德有共同的基础,同时道德在不同的文明中表现有所不同。这些新颖的观点在伦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效率与道德之争。效率与道德看似矛盾,实则两者都有着对人性层面的共同诉求。真正解决效率问题,根本在于推动政府与市场的道德性建设。因此,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根本是坚持对两者进行道德矫正,建立自我伦理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7.
批判性是巴贝夫主义和新巴贝夫主义的重要特征,暴力革命是这一学说的重要内容;巴贝夫主义和新巴贝夫主义所倡导的暴力革命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先行思想,为后者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升华,是前者的进步转换。但是两者存在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8.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集体意向的论证蕴涵着唯名论和后果主义的立场,它们忽视了意向内容的普遍性道德条件。个体有功利动机同时也是道德主体,需在共同体内处理与他人的道德关系。道德理性主义解释了行动者的普遍性道德原则,实际上为集体意向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同时也揭示了意向内容的社会性涵义。  相似文献   

9.
杨黎 《唐山学院学报》2024,(1):27-33+4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否蕴含客观的道德观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凯·尼尔森以“正义之争”为问题导向,提出其背后更为基础性的道德伦理问题,他在驳斥马克思主义反道德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辨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指出马克思在讨论道德与意识形态两者关系时,选用了道德社会学层面,而非道德哲学维度。凯·尼尔森提出的语境主义道德观解决了反道德主义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兼容道德的争议性难题,但是他从语境主义而非哲学意义的角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所形成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难以达到对反道德主义的根本性批判。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探讨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是有趣却又是很为难的事情,从历史的理论思索和现实的教学经验可知,教师的道德角色常常在权威主义和中立主义之间徘徊,然而,两者都失之偏颇。可行的观点可能就是折衷:以符合道德的方式行使权威的影响,这样既使教学得以延续,又不至于危害学生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诠释学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通过对"理论先于观察"、"理论渗透于观察"之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强调,将理解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引入了科学的理解过程,使之成为科学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这与海德格尔对理解"前结构"的关注、伽达默尔对理解中"先入之见"合法性的强调,异曲同工;通过对"问题→猜想(理论)→批评(反驳或证伪)→新问题"这一模式的揭示和诠释,波普尔触及并推进了科学理解中的"诠释学循环"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波普尔认为,哲学没有任何它独有的方法,研究知识的增长的最好方法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在梳理《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概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可以看出波普尔将科学游戏—即科学发现—的规则的研究结果称作"科学发现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波普尔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取消了矛盾律,等同于同一哲学,等同于诡辩论;认为辩证法“必然导致科学的瓦解,批判的瓦解,也即理性的瓦解”。笔者试从波普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对错,对辩证法批判的逻辑真伪,对黑格尔理论动机的找寻以及波普尔反辩证法又不自觉地运用辩证法的矛盾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析评。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这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波普尔从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发现的方法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对社会科学的性质作了逻辑规定,得出结论——社会科学是科学。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他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一方面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不断交替的过程,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信仰。这种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全方位研究库恩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模式,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伊姆雷·拉卡托斯,英国著名的数学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他博取波普尔和库恩学说的合理成分建立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提出了新的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以及如何判断科学理论的进步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与其它自然科学理论相比较,生物进化论在卡尔·波普尔哲学体系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波普尔既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念,又试图通过把进化引入人类认知领域来进一步发展它。波普尔总是试图对进化论的性质作出特定的解释和评价,不同时期他的解释策略是不同的,这些解释总是引起人们在生物学哲学研究中的广泛争论,这种现象的存在足以说明波普尔进化论思想在当代哲学认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波普尔是当代西方一位具有反传统思想的科学哲学家。其科学哲学思想包含了对虚假理论的认可,认为虚假理论是科学进步的阶梯,是批判传统存在的源泉。肯定虚假理论的合理性实质上是赋予科学错误合法性,认识及此有利于我们从错误中学习。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物,而他的学生拉卡托斯却代表着新历史主义,通过对他们师生二人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对于理解科学哲学发展的进程和发展科学哲学的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对波普尔所提出的证伪模式的科学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力求使读者了解科学理论产生方法的演变过程。之所以要单独对证伪模式看成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这样的一个方法模式产生了后来新的科学研究思维,同时也使科学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后来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