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文     
正最先印在青铜器上面的字被后人称为金文,也是继甲骨文后字体发展的又一大字体形式。古人们称铜为"金",刻在"金"上面的文字就称为金文。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又有人称金文为"吉今文字",《汉语大字典》上说,吉金指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等古器物,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器为"吉金"。金  相似文献   

2.
学界关于《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的历史史实问题争议颇大,不少专家学者也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可推断《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实乃虚构。但不排除《水浒传》作者在编撰"征方腊"细节之时,以历史事件为框架,参照了朱元璋征张士诚的某些历史史实。《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某些细节也与历史中的朱元璋征张士诚非常相似,从某一方面支撑了这种设想。  相似文献   

3.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4.
“若日”是《尚书》和西周金文中常见的词组,对于“若”的说解至今无定论,文章对西周金文和《尚书》中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参考前人观点,对“若日”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好书推荐     
《新课程研究》2013,(10):93
《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一书是金文伟、曾红、温莉三位高校汉语教师以七年心血,在小学实践中多次修改而完成。全书73.6万字,依据汉字科学分析了语文课标规定的3500个常用字的193个部首和2210多个字,注重发挥部首在构字中的重要作用,以达到以简驭繁之识字高《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金文伟曾红温莉编著中国财富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看法认为周厉王姬胡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已有金文资料中并没有记载周厉王如何暴虐,而多是对其战功的描述,且西周青铜铭文中的"厉"字多被写成"剌","剌"通常被释为"烈",金文中的"周剌王"可以释为"周烈王",那么,周厉王姬胡的谥号就值得重新考证,并给予周厉王姬胡以公允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没有通过征和四年所下《轮台诏》表示对自己一生征伐的悔过。《轮台诏》是武帝针对西域有关具体问题尤其是轮台屯垦一事做出回答的诏书,没有表现出对过去穷兵黩武的悔悟,也没有反思自己一生过失。  相似文献   

8.
<正>谈到金文书法,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商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等钟鼎铭文书法,然在三代之后,汉代的金文书法在铭刻书法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若以汉代为时间参考系作一简单勾勒,汉金文的制作手法与审美精神上可通甲骨文,近则暗合秦诏版、秦汉印章,下开书法篆刻创作之风气。汉代的金文内容多是物勒工铭、吉语等,与三代记事铭功、颂德垂世有很大区别,又因制作以实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医方《头、目、产病方书》第3930页中有两处"掘"的用例,原文如下:"又方取葱白两握掘豉半升"(第3930页,第55行);"葱一掘"(第3930页,第126行)。范崇峰(2007)《谈敦煌卷子中的量词"掘"》(以下简称《谈》)认为上例中的"掘"为量词,并引证文献用例说明汉语中存在量词"掘"。引证的文献大多可以作为"掘"量词用例的确凿证据。史文磊(2008)《汉语中真的存在量词"掘"吗》  相似文献   

10.
<正>"其"字在古汉语中运用较多,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二十处之多。为全面掌握古汉语中"其"字用法及含义,本文以《游褒禅山记》为载体,对"其"字用法及含义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这样,既可掌握"其"的用法及含义,又有助于理解文意主旨,更好地捕捉游记之灵魂。一、代词文中"其"用作代词,多用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一)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12.
冷学宝 《高中生》2013,(27):56-57
1925年初,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为"清华四导师"。王国维因为在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考释上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其他导师的一致赞誉。梁启超说"一铭等于一篇《尚书》",将其合起来可以与"新发现一部《尚书》"  相似文献   

13.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句法结构薛克谬《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①注释为:“[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伐之列。”《古代散文选》上册②,郭锡良《古代汉语》上册③、朱东润《中...  相似文献   

14.
商代晚期金文始借“商”为“赏”,西周早期始多用“赏”;殷墟甲骨文已借“易”为“赐”,周金文沿用,东周金文始偶见“赐”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赏”的出现频率较高,西周中期以后则多用“赐”少见“赏”。句法形式上,殷周金文中“赏”、“赐”二词均以带宾语为主(双宾语尤多),但“赏”所带宾语多为单项,且集中于“贝”;“赐”的宾语早期多为单项,后期多为多项,早期多为“贝”,后期多为物饰类。先秦传世文献《诗经》《今文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左传》中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诸子书中“赏”远高于“赐”,史传书中《国语》、《战国策》中“赏”、“赐”持平,《左传》中“赐”远多于“赏”。句法形式上,“赏”以不带宾语为主,“赐”以带宾语为主;带宾语时,“赏”多带由指人名词充当的单宾语,“赐”带双宾语和单宾语的比例相差不多,其宾语则以指物名词居多。具体词义上,“赏”较“赐”抽象。形式上,“赏”有明显特点,主要表现为反义对用形式的多见和“赏罚”的运用;但“赏赐”连用和对用还很少见。  相似文献   

15.
考诸经传为宋代金文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宋代金文研究的考诸经传中,《诗》属被征引较多的文献之一。宋代金文研究引《诗》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字词互证、名物互证、史实互证。宋代金文研究的考诸经传为“二重证据法”之滥觞。  相似文献   

16.
依照儒家观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征伐才符合道义,但在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此儒家认为:"春秋无义战"。照此观点,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的"晋侯、秦伯围郑"之事,就是一件不义之事,而细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我们可以发现,三个主要人物在义与利的天平上的不同抉择。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利害,代表郑国让渡了部分国家利益,才劝退了秦军;在更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秦伯背信弃义,"弃晋如涕唾",摇身一变,成了郑国的盟友.  相似文献   

17.
部分教育史教材和专著把《文献通考》中"夏后氏以射造士"一句作为说明"夏代在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练"的重要文献证据,以重要知识点的形式传授给学习者。这句话是宋代学者在《礼记》、《孟子》中一些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认识,不具有独立证明力,而且因为所依据的文献材料有相互矛盾之处,不可信据。习射是商周教育的主要科目,依据金文中的材料,"以射造士"是周代存在的制度,不能将其当成夏代教育的特点。在中国教育史教学实践中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相关材料呈现给学习者,以引发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出版信息     
《甲骨文金文释林》出版《甲骨文金文释林》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教授的遗作,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甲骨文考释34篇,铜器铭考释58篇,古文字考释理论性文章1篇,共400千字。胡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修养关照他的古文字研究,又以古文字研究中的所见、所  相似文献   

19.
<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新课标多个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种版本——人教版和语文版的教材及其《教师用书》中,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的注释和翻译却大相径庭。人教版教材注释为:"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说文》中的指事字。 讨论《说文》指事字,应以《说文》所列字头为对象,同时参照甲、金文。这是因为: (1)《说文》所列字头,绝大部分是小篆。它与隶变以后以基本笔画为构件的今汉字比较,结构上根本不同。与甲、金文比较,它虽然在本质上同它们一脉相承,保持着由象形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但是并没有字字沿袭甲、金文的形体结构,有些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箕”宇,甲文作“H”,系象形字;小篆作“箕”,从竹其声,系形声字。 (2)小篆由于“引长书写”的原因,同甲、金文比较,有些字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笔势变化较大而造字本意被湮没了。后人未见甲、金文,又据篆体臆说,难免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