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任教师阶段的专业社会化是教师专业生涯发展中的关键阶段.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第一年是发现问题最多的一年,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指导与调适,将使满怀热情的新任教师感到沮丧,专业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笔者认为,对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任教师阶段的专业社会化是教师专业生涯发展中的关键阶段。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第一年是发现问题最多的一年,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指导与调适,将使满怀热情的新任教师感到沮丧,专业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笔者认为,对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新入职阶段是其专业生涯发展中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新任教师若缺乏恰当的指导与有效的调试,其专业社会化化发展将极易受阻。新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发展需要支持,需要一个系统的支持体系对新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发展进行指导、帮助和调试。  相似文献   

4.
新任教师阶段在教师专业生涯发展中具有统合理论与实践、使新任教师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恰当地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关键性地位。新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初期由于诸多"现实冲击"使得新任教师在任教学校产生诸多的困扰,阻碍其专业化进程。对新任教师专业化困扰影响因素的剖析,对于减少其尝试错误的机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新任教师阶段是决定一位教师日后专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期,他的发展比其它教师生涯阶段面对的挑战更为艰难,挫折经历也相对要多。在从事教育活动的初期,新任教师的任教风格和进入状态的快慢,常与早期的生活史有关,而这些记忆脉络中的情境都与先前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在教育专业化日益强调的今天,为了使新上岗的教师尽快朝专业教师过渡、  相似文献   

6.
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经验,会极深远的影响教师日后的发展取向与态度.因此,有必要探索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减少新任教师工作中的挫折,帮助他们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  相似文献   

7.
杨启华 《中国德育》2009,(1):13-18,22
在教师专业发展趋势下,进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硌须考虑到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生涯发展大致经历了教师生涯进入期、发展期、重新评估期、稳定期到退出期五个阶段。不同阶段教师成长的核心问题与教师专业道德发展需求是进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依据。教师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第一,尊重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专业道德建设;第二,构建贯穿教师生涯的一体化的师德培育模式;第三,关注教师专业道德的“最近发展区”,加强各阶段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8.
新任教师处于工作生涯中的适应阶段,其压力和心理健康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本文通过对35名中小学校和大中专院校的新任教师进行访谈,结果表明:新任教师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为学校管理、学生、工作特征、社会压力、职业发展和身心特征等方面;不同类型学校的新任教师工作压力得分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5个因素上差异显著,总体而言,中学新教师比大中专和小学新教师的压力更大;此外,新任教师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  相似文献   

9.
新任教师入职适应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决定教师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与质量的关键期。基于教师专业学习的视角,对北京市3150名中小学新任教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新任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方式与组织支持等议题。研究发现,新任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尤为关注如何落实新课改和“双减”政策以促进学生发展。新任教师参与的学习类型及对其成长影响最大的学习方式主要为“听课与评课”“师徒结对”及“教研组研讨”;新任教师对聚焦日常实践的学习方式更为重视和期待。在学校制度情境中,学习共同体与组织支持对新任教师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新任教师学习的阻碍来自于工作忙碌、时间不足等制约。基于此,应加强新任教师专业学习的培训课程设计;探索优化新任教师专业学习方式;强化学校组织制度支持,加强教师校本研修,完善教师专业学习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美国有完善的新任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在促进职业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社会、企业、学校通力合作,效果较为明显。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应重视职业教师的生涯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另外,教师自身也要通过自主发展,提升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新课程视阈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迫切要求教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内在的途径,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开展自主反思和行动研究、丰富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来提高;而且还需要依靠外在的力量,通过校本培训、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实施特长生导师制,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科研能力与职业指导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和政策,建立青年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发动教师开展项目开发和科技服务,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培训模式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与教师职后培训相联系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可分为适应、探索、建立、成熟、平和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培训要根据教师专业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培训目的、要求和内容,使其具有阶段性特点,同时,教师培训必须贯穿其专业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浅析哲学视野中的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重新认识的基点下,分析了教师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阐明教师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功利、真善美、自身超越等的追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教师自身需要的满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教师人格价值的实现会有利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法对职技高师学生的专业满意感及其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职技高师学生专业满意感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与专业差异.专业满意感与其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为此,建议加强高中生的升学指导,在职技高师教学中加强专业感知教育并引入专业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教改实践的研究分析,发现加强专业教师工程师素质培养对专业特色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培养专业教师工程师素质可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在进一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促进产学研教的良性循环,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问卷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欠合理,专业教材匮乏,综合科学教学实验室建设不力,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有效运行机制,专业教学研究薄弱等。因此建议:教育部尽快出台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规范,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准入制度;高校要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创新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管理,加强对专业的社会宣传力度;教师要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信念。  相似文献   

18.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型、分科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模式。它们各有特点。现行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反映了人们对该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但是结合小学教师的专业属性分析,小学教师具有教育专业性强、教师职业性强的特点,因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小教专业要引进职业教育理念,创立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领导力是教师在学校群体活动中的影响力,它不仅是构建学校内部变革的重要力量,更是教师自我更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合作共享、自主创新和开展学术交流等方法,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对他人的综合影响力,从而提升其领导力。教师领导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当今,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对发展教学专业性方面特别感兴趣。各国政府也特别重视和鼓励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在发展教师的专业性方面,教育领域和教师群体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意见分歧。从本文中韩国忠南的中学教师的教师专业性的研究结果来看,很多教师都想在课堂上教好,而且希望促进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性。源于此,ITEN (国际教师联网,http://www.iten.kr)开发了为搭配型先进教学的教师个性化自我进修系统。此系统分为,教学关注区域、教学观察区域、模仿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的区域,以及进行创意性教学和反思性专栏的区域等四个领域。在这些区域教师可以使用相互比较的优秀的和不好的教学录像。此系统(ISSUE:合格教育者个性化自我进修系统)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性的开发和发展,而且通过教学可以自动地混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