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生命价值的思考框架。以《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为主要探索窗口,能够更加深刻解读余华的创作理念及写作艺术。基于此,本文以余华与其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叙事封闭性、叙事经验与形式两方面对《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说的代表人物,《在路上》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无论是从小说描写的敏感度上,还是从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堪称是美国垮掉派小说的《圣经》的文学作品是对美国精神的伟大诠释。以小说中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和迪恩的美国精神展现为切入点,反观美国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困惑和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精神不同于乌托邦。它其实是包含有乌托邦思想或者乌托邦式期待的一种精神或者理想的总称。其核心是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以及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的一种思考与评判。《快乐王子》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九个童话故事之一。本文拟阐释这本童话集中包含的王尔德的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深沉的孤独意识与执着的战斗精神是鲁迅精神之核心.<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同时也是对鲁迅精神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分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骑士形象以及失败者形象。从桑提亚哥的精神解读中,深入分析桑提亚哥的勇敢精神、冒险精神以及奋斗精神,继而明确桑提亚哥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旨在深入探讨桑提亚哥的精神世界以及《老人与海》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6.
《葡萄园》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的第四部作品,是他在确立了后现代文学大师地位后的进一步探索和实验。作品以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后工业时代人们混乱、空虚、失衡的精神生态状态。小说里展现的是一个失去了确定意义的世界,人们成了无家可归的"游魂",开始对生存状态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尼采《悲剧的诞生》中酒神与日神精神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来阐释电影《斯巴达300勇士》的悲剧内涵,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及其率领的300勇士在个体解除与释放的过程中,经历巨大痛苦乃至生命陨落,最终在酒神的迷醉与日神的梦境的相互交织下完成个体生命的复活。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异化和物化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小说<马语者>不但描写"朝圣者"康复的过程,也刻画出了安妮母女精神的回归及其回归的原因.整部小说充满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代都市人群精神的思考,蕴含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交替,中国文坛经历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异彩纷呈,也经历过激情冷静后的苦痛与徘徊。通过对余华作品风格转变的分析,意图透析中国当代文学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应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11.
《天边外》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力作。本文运用精神生态理论,从剧中人物的精神危机,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和存在的疏离化四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发生冲突,并最终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而表达了对现代人的警示作用。凸显了剧作家对人类精神生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肖群 《职大学报》2013,(5):68-74
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就其主题而言,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寻找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的小说.个人自由与个体主体性密切相关,《灵山》之旅是一个寻求个体(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体性的过程.寻找灵山的过程在小说中以两条线索展开:“我”沿着长江漫游,“你”找寻去灵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想要确立的自我是一个远离政治、社会的,自由的,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个体.但是,在寻求过程中,寻求者把个体生命从现实社会中抽离出来,回避对意义、目的的追寻,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3.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晚清以降百年中国历史中的京杭大运河与运河儿女的命运变迁为题材,从纵向的叙事维度呈现了中国百年来所经历的从战争杀戮、政治动荡到经济腾飞的沧桑变化,展示了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特别是巨大的社会变迁中个体的命运沉浮与精神困境。小说将历史叙事与当下叙事交错进行,在当下叙事中时时向历史溯源,但其深层思想内核却指向当下,折射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心理问题——浮躁与碎片化的社会需要借助文化寻根来找到精神栖息地,在个体、家族与民族的历史回溯与探源中获得自我认同。同时,《北上》还通过本土与外来视角的并行叙事,以运河文化空间为载体,浓缩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历史过程,以开放包容的世界视野对本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辩证理性的审视,其中既反映出作家从新的时代高度重述历史时所表现出的民族自省与自信,也体现了以平等交流、包容和平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来回应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类困境的思想意涵。  相似文献   

14.
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对于它的评论百花齐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评论都是对于哈姆雷特复仇的延伸与解释。走进原文,我们会看到,事实上哈姆雷特的延宕同那些思维、理智以及激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它的延宕是对于我们人类所遇见的精神危机以及哈姆雷特在此种危机下想突出重围却又被困扰着的悲剧体现,哈姆雷特的精神突围不论是现在还是今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部作家张驰的小说《汗血马》,以马为线索,讲述了二十世纪末几个牧马人与马生死离别的悲壮故事,表达了对自然、自由、人的主体性等游牧精神内核的诗意追寻。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作品通过对游牧精神的追寻,也体现了对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问题等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相对于封建正统思想 ,在道德观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价值取向。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有 :1 .道、墨等非儒家思想的影响 ;2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 ;3.文本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下层文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之情。  相似文献   

17.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其代表作《失乐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他在《失乐园》中刻画的亚当和夏娃的形象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意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十分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英国受到了追捧。其中《大卫·科波菲尔》是其众多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该作品极其浓烈地阐释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质。查尔斯·狄更斯通过对大卫·科波菲尔形象的塑造,更加透彻地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这对作品的永恒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便从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角度出发,重点论述查尔斯·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显现。  相似文献   

19.
宗教在产生之初,其最大功用就是为人类脆弱的精神提供庇护。本文从人类学以及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宗教在解救人类心灵方面的两大作用:第一,宗教将个人融入了群体,不仅在形式上融合,而且从心理上实现了融合;第二,宗教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功能性的角度分析了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始心理动因:生命的苦难滋长了屈原的悲剧意识与孤独情节,诗人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的宗教神话意识,将内心的苦闷以宗教祭祀的形式发泄出来,从而创作了《九歌》这等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中篇小说代表作《牛》中的主人公罗汉是莫言少年时代的影射。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文革时期,主人公通过扮演小丑希望引起大家的关心和注意。在太宰治的私小说代表作《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大庭叶藏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他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日本这个要求社会成员高度一致的国家,只能带着"丑角"面具生活。通过对比两大作家的丑角精神,发现莫言和太宰治写作视野和写作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