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动态及经营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以ZELLG模型的框架为基础,结合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特点,建立了模拟长白山阔叶林届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对树种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250m2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70以上,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100m2-500m2之间(70%左右),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300m2-900m2之间,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500m2-900m2之间。40%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2.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50cm-60cm和60cm-70cm两个径级内,占总数量的50%以上,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95%以上,其中紫椴(40%)所占比例最大,红松(34.5%)次之。林隙内的树种更新密度比林冠下提高了30%左右。根据树种对林隙的反应可分为4类:鱼鳞云杉、水曲柳、青楷、白扭、红松、臭冷杉、胡桃楸和色木对林隙反应中等;紫椴、裂叶榆和春榆对林隙有强烈反应;白桦、山杨、蒙古栎和落叶松需要强烈林隙干扰才能引起树种更新。  相似文献   

3.
宫健  崔育倩  谢文霞  张艳 《资源科学》2018,40(1):173-184
甲烷(CH4)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已达15%。受海洋和陆地双重影响的滨海湿地是CH4重要的自然来源。本文综述了滨海湿地CH4的产生过程、通量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CH4产生过程的研究以分子生物学为主,在淡水湿地研究较多,因此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突破。滨海湿地CH4通量特征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这种差异性受到不同地域特殊的土壤理化性质、水文状况和植物群落等多种因素影响。水文条件是CH4产生和排放的决定性因素,温度和pH通过影响产CH4微生物活性来影响CH4排放。盐分对滨海湿地CH4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浓度上,对盐分中SO42-等离子的组成上研究还不是很深入,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究。植物的传输作用是研究CH4排放动态的基础,在植物种类和密度对CH4排放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人类活动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对滨海湿地CH4排放产生很大影响,相关研究较少,应给与足够重视。滨海湿地CH4排放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过程较为复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①加强土壤理化性质对CH4排放的影响,尤其是盐分中各离子组成和浓度差异对CH4排放影响的研究;②加强植物体自身对CH4排放的影响研究;③加强人类活动对CH4排放的影响研究;④加强大空间长时间尺度下CH4通量的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复杂的生态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对系统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已成为系统生态学家研究真实生态系统全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上对生态系统的模拟,尤其是对温带和热带森林这样既复杂多样,又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大多数仍局限在对生态系统的某一局部过程的模拟(例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种群动态、林下死地被物的分解……等)。即使是生态系统水平的模型。也主要集中在对单一物质循环过程的模拟上(如:碳素循环过程、水分循环过程、氮素循环或能量流通过程的模拟等)。如何将若干个基本物质的循环过程相互连系在一个统一的系统模型之中。以同时反映系统局部与整体的动态特性,是当前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综合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立这类系统模型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石磊 《中国科技纵横》2010,(11):403-404
以长兴某水处理有限公司深度处理改造工程中试实验为例,采用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环太湖流域排放标准。通过1m^3/h的168小时连续中试,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技术能够有效氧化分解印染废水中的难生化处理的可溶性COD。配合后续的混凝沉淀工艺,出水CODcr能够稳定在50mg/L左右,色度小于20倍,达到GB18918—2002中的一级A的要求,深度处理部分运行成本在0.4元/吨左右。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自来水厂原水受到微污染、出厂水不达标的问题,在原有常规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运行结果表明,出厂水的CODMn降至2mg/L、氨氮降至0.5mg/L、浊度降至0.3NTU以下、色度降至5度以下,且水中的溶解氧和活性氧含量得到增加,嗅味和口感明显改善,出厂水水质大幅提高,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保证了用户的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硫精矿氧化"问题成为了制约矿山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技术问题。首先对原矿和硫精矿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然后对其反应机理和燃烧机理进行分析,最后从多个分析角度,提出了防止硫精矿氧化的具体措施,硫精矿氧化程度得到了改善,提高了产品价值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利用氧化剂快速控制活性污泥工艺中的丝状菌污泥膨胀问题,本试验以啤酒废水作为底物,利用SBR进行投加氯气来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研究。结果表明,氯气在膨胀控制期间投加量宜控制在30mg/L以内,运行7周期膨胀得到控制。此时污泥降解底物能力有所下降,但出水水质并未恶化,出水COD,氨氮和总磷分别为78.3mg/L、3.15 mg/L、0.38 mg/L。pH值是影响氯气氧化作用的重要因素,SVI随环境pH值的增大缓慢上升;运行至第9周期,COD去除率随pH值的增大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某焦化厂所选用的青海省木里煤的地层、煤质特征和存放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哈尔盖和庆华木里两个木里煤种氧化后煤质的试验,对木里煤氧化原因及其对煤质整体的影响作了分析,并对如何避免煤质被氧化提出了可行性分析方案。  相似文献   

10.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会遗留一定的煤炭,这些遗煤大多数留在了采空区里,当采空区存在漏风时,遗煤便会在低温条件下缓慢的氧化,氧化达到一定条件时便会引起煤的自燃。影响煤在低温条件下氧化性质的因素有许多,既包括煤炭的自身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同时也包括采空区漏风情况,采空区遗煤量等外部因素。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氧化气体产物,而这些气体中有些可以作为指标气体,对这些指标气体进行理论分析,可有效的预报煤炭的自燃发火。本文通过对某煤矿7128工作面煤层的煤样进行低温氧化实验,得出低温氧化气体产物特征及变化规律,从而分析出该煤层的氧化规律,选择可靠的指标气体,预防采空区遗煤再燃。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森林土壤剖面氨基糖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长白山土壤剖面中3种氨基糖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质库的贡献,样品采自长白山北坡3个样点(海拔分别为600m,1680m和2580m).3种氨基糖对总氨基糖的贡献为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剖面中氨基糖的含量及氨基糖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在表层土壤中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矿质层中规律不同.不同纬度的氨基葡萄糖/胞壁酸比值与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比值不同,说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12.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典型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并已形成不同的优势群落,各优势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探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进行排序,分析了该区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应用植物群落的排序值与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给出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生态梯度的定量环境解释。对各个群落样地进行排序后可划分为不同的群系:甜槠(Form.Castanopsis eyrei)与木荷(Form.Schima superba)群系;南岭栲(Form.Castanopsis fordii)、丝栗栲(Form.Castanopsis fargesii)、米槠(Form.Castanopsis carlesii)、罗浮栲(Form.Castanopsis fabric)等栲属群系;深山含笑(Form.Michelia maudiae与猴欢喜(Form.Sloanea sinensis)群系;南方红豆杉(Form.Taxus chinensis)与银杏(Form.Ginkgo biloba)群系;观光木(Form.Tsoongiodendron odorum)群系,枫香(Form.Liquidambar formosana)群系,猴头杜鹃(Form.Rhododendron simiarum)群系等。通过与环境参数的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分布特性主要取决于海拔(温度)梯度和土壤有机质成分等。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天山中段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随深度增加均逐渐减少,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主要分布在0~10cm深的土层中,95%~98%根系分布在0~5Ocm内。不同草甸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明显深于根系的分布深度,三种草甸类型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4%、58%、49%。  相似文献   

14.
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松锦  刘金福  陈文伟  旷开金  唐蓉  洪伟 《资源科学》2014,36(11):2423-2430
土壤水分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空间异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高海拔植物幼苗更新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为此,采用地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陈板岭头1hm2黄山松林样地上100个10m×10m土壤水分实测数据的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在12.26%~43.79%之间,均为中等变异;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依次为0.15%、0.03%、0.18%和0;有效变程分别为19.40m、17.32m、17.32m和14.90m。4个指标各向异性明显,空间自相关范围总体均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呈减弱趋势。分形维数:毛管孔隙度(1.793)土壤含水量(1.669)土壤容重(1.406)非毛管孔隙度(1.348),与半方差函数曲线所反映的规律相一致。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各指标均表现为带状和斑块状镶嵌分布。土壤含水量在东南方向、西边中部和北向中部都有高值区,而西南-东北向较低。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相似,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含水量呈互补趋势。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各指标的空间变异和格局与研究区地形、植被覆盖以及微生境干扰有关。土壤含水量对黄山松幼苗更新有制约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山松林土壤水分取样设计和更新苗格局-过程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