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是基督教新教人华第一站,在新教对华传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807年9月到1949年10月,新教在广州的传播经历了探索期、差会格局基本定型期、快速发展期、困难及短暂复员期等四个时期。新教在广州的传播特点表现为:以美国为背景的教会实力最强,医药文化传教手段并没有起到快速增加信徒的效果,利用福音船传教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特有的传教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1858年俄国胁迫中国签订的<中俄天津条约>首次赋予了俄国人自由在华传教的权利.俄国全权代表普提雅廷不仅是该条约的签订者,而且是在华传播东正教的积极推动者.然而,由于对传教可能对俄国侵占中国领土和攫取贸易利益产生消极影响的顾虑以及对中国传教环境缺乏信心,俄国政府没有立刻在中国开始大规模传教进程.在1902年俄国在华建立主教区之前,东正教在中国的影响一直很小.  相似文献   

3.
近代天主教、新教在豫北地区传播活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基督教两大分支的天主教和新教,传播福音,使中国皈依基督是它们共同的目标,但由于教义、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以及在华历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天主教会和加拿大长老会在近代豫北地区的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本文主要从传教理念、传教方式和手段、传教经费来源三个方面,对天主教会和加拿大长老会在近代豫北地区的活动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来华的传教士中,狄考文热衷于通过科学知识为基督教传播开拓道路。他一方面创办基督教学校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建立科学制作所和博物馆向普通民众传播科学知识;狄氏的科学传教观意在利用近代科学清除愚昧迷信思想,为基督教传播扫除障碍;并且通过科学知识塑造新型人才以引领中国社会,最终推动基督教在华传播。狄氏的科学传教观的形成原因主要归因于他对中国社会的准确认识。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随特权进入中国内地传教 ,但在传教过程中遇到儒家文化的强力抵制 ,再加上传教士与中国的老百姓难于形成共同的语言 ,所以传教一再受挫。而教会办学适应了这种需要。那些教会高层人士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他们在华的传教助手 ,他们可以用老百姓的语言传播基督教的福音 ,这是外国传教士本身无法比拟的。传教活动一般都是从贫困地区展开的 ,因为这些地区的百姓处于艰难困苦之中 ,很容易产生幻想 ,接受宗教 ,但他们缺乏文化知识 ,要他们读懂圣经 ,必须给他们免费教育 ,而且这些信徒的子女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教民。这种做法对…  相似文献   

6.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以后, 西方传教士也蜂拥而至, 澳门遂成了他们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桥头堡, 也是后方基地。至1605 年中国传教团独立于澳门传教区, 脱离澳门会院管辖而直属副省区为止, 澳门一直是远东传教的中心, 是入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的大后方和根据地。本文主要探讨1605 年前入华耶稣会士同澳门一衣带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末历局的开设及其组织编译《崇祯历书》和引进西方天文仪器,使中国的天文学走上了与世界天文学共同发展的道路。西方传教士也借进入历局参与修历的机会,得以深入宫廷传教,并使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播事业在“南京教案”之后重新振兴。  相似文献   

8.
郭实腊是中国近代早期新教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他于鸦片战争前来到中国,1833年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并以此为媒介传播西学.同时,郭实腊也是当时新教传教士中唯一直接参与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的.尽管郭实腊身份复杂,颇受争议,但其传播西学、参与鸦片贸易、鸦片战争都是源于其让“中华归主”的个人责任感.这种疯狂的责任感使其在华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传教服务,并且在基督徒恪守的新教伦理与传教目的之间,果断地选择后者——不惜以鸦片贸易和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国门,通过与中国人民的“自由交往”传播基督教.  相似文献   

9.
医务传道方法与“中国医务传道会”的早期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0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其传教活动中,根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中国民众对外来宗教的态度,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传教方法,即“医务传道”方法。传教士试图通过为一般民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来扩大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基础。1838年成立的“中国医务传道会”,是具体推行这种传教方法的机构。从1830到1850年间。在它的组织和支持下,一些传教医生在各通商口岸分别开办了医疗机构,医治病人数十万。“ 医务传道”活动使基督教新教势力在中国的扩展获得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在客观上也为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1850年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华62年。伴随着传教士入华和中西文化的相遇,丁韪良的传教活动也须应对中西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国内虽对丁韪良的活动有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在跨文化视野下探讨其传教策略的转变。文章拟从跨文化视角,围绕文化冲突、融合的主线来阐释丁韪良不同时段的不同传教策略与相应活动,这对深入认识、理解和客观评价该时期传教士群体在华的活动以及其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传入中国前后有四个时期,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斯脱里派,中国称为景教.自贞观九年(635年)东方教会派阿罗华来华传教,景教迅速在华传播,但景教在当时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会昌五年(845年),在佛道斗争中,武宗下令灭佛,祸及景教,景教徒被驱散,景教在中国内地渐趋灭绝.  相似文献   

12.
何亚妹 《考试周刊》2011,(28):236-237
自1552年天主教士首次入华失败到1583年成功在肇庆建立第一间天主教堂,传教士近30年未能入内地传教,在这期间,传教士以澳门为据点,转变传教策略.为进入中国内地传教而准备。最终。澳门成为天主教士向中国内地传教的跳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16至18世纪传教士在澳门向内陆之行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3.
基督新教教会的自养问题是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晚清时期,迫于反教的巨大压力和传教资金的短缺,一部分传教士开始倡导中国教会的自养,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讨,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使得自养事业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以利马窦为首的传教士在明末来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终于探讨出一条使天主教在华扎根的成功之路.而在明清嬗代之际传教士通过展示自己在火器、历法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优势获得了最高统治当局的赞许与支持,从而大张旗鼓地收徒传教.由于在整个传教过程中传教士始终紧盯着王贵与士林,并且一直以传播知识为旗帜,所以传教士的活动表现为知识传教的特征,与之相应,在社会政治与学术思想领域传教士所带来的主要不是宗教神学的影响,而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西学的影响.如果说这种影响在社会政治领域是短暂、浅显的,那么在学术思想领域就显得长久而深远了.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初到中国,伴随着他们各自国家的军队给中国带来了战乱和文化上的冲击,外来宗教大规模正式地在华开始传播,传教士在传教布道的过程中开设了学校、医院、工厂等机构设施,一方面维持他们的日常所需,一方面从另一个途径来传播宗教.中国近代的教会学校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教会学校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其影响都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6.
圣母圣心会在华开展的教育活动适应了落后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该修会传教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系统地梳理了圣母圣心会的教育活动,并分析了该活动对传教区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传入中国前后有四个时期,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斯脱里派,中国称为景教。自贞观九年(635年)东方教会派阿罗华来华传教,景教迅速在华传播,但景教在当时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会昌五年(845年),在佛道斗争中,武宗下令灭佛,祸及景教,景教徒被驱散,景教在中国内地渐趋灭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发展态势作了扼要的论述。其中,荷据时期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是中国基督教史上的第一页,开创了在华办学传教的先河。鸦片战争后英国和加拿大传教士以手术刀开创了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新纪元,是基督教在台湾基本绝迹200年后的复兴。这一时期基督教“三自运动”开始展开,教案时有发生。日据时期,基督教在台传播转入低潮。在以上三个时期,可以发现,传教士传教手段虽时有变化,但均以武力为后质。现实利益是华人入教的基本考虑,反对外来侵略仍是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基督教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却卷入了错综复杂的政教纷争。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之际,西方的耶稣会士大批来华传教。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同时向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如何看待这些活动,直接关系着对入华耶稣会士的评价问题,而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李提摩太是近代英国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他将基督福音的传播与兴办世俗事务有机结合,编书办刊宣传基督教的传教特点,力图实现在中国基督教传播的本土化,引导更多的中国人皈依基督。他的传教过程,大大推动了由利玛窦开创的基督教传播的本土化(或称为中国化)路线,走上了一条"李提摩太式"的传教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