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翟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翟)永龄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无有,何频呼也?’永龄曰:‘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如何?’母为少悟。” 读罢上述短文,令人忍俊不禁。然在兴奋之余,又使人有所警悟,受到启迪。该短文选自浮白斋主人的《雅谑》,以文体而论,乃属笔记。那么,什么是笔记呢?笔记又叫随笔或札记,是作者随笔所记、体例不拘的一  相似文献   

2.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初中第三册2001年版“自:从,由”。按此“自”表处所,宜训“在”;不表起点,不宜训“从”。《古书虚字集释》“‘自’犹‘在’也”,并云“‘自’‘在’一声之转”,即古音从母双声也;又“‘自’犹‘于’也”,例证在在。《广释词》亦“自犹‘於’,介词”。如:  相似文献   

3.
快乐大本营     
QQ语言小平刚从电脑室回到教室, 就问我:“‘MM’(妹妹)是什么意思?”“就是‘妈妈’”。“那什么是‘PP(漂漂,即漂亮)MM’?”我说:“PPMM就是‘婆婆妈妈’。”小平恍然大悟道:“今天有人问我是婆婆妈妈吗?我说不是。他又问是妈妈吗?我说不是。然后他说了声爸爸(88)就走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姓”众多纷繁,五彩斑斓,据1984年《中国姓氏汇编》统计,单、复姓共计5730个,究其由来,大致由以下六种途径形成。一是图腾化好创造了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所谓“母感天而生子”,实为母感“物”而生子,此“物”就是氏族人们崇拜的图腾。某些古性正是由日腾名称转化而来的。《论衡·奇怪篇》载:“禹母吞装饮而生离,故夏姓日‘拟’;离(契)母吞燕卵而生离,故殷姓日‘子(好)’;后稷母记大人迹而生稷,故周姓‘姬’。”这句话无疑说的是有关图腾为…  相似文献   

5.
断织     
《列女传·邹孟轲母》:“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如此)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7.
张老师上课,叫学生把《木兰诗))齐读一遍之后,便提问了:“‘唧唧’是什么意思’? “织机声!”学生齐声答道。“不!‘唧唧’是鸟叫声。庸朝诗人王维《青雀歌》写道:‘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下节课张老师因公出差,李老师来代课,齐读课文后也提问道:“‘唧唧’是何意?”“鸟叫声!”学生齐声答道。“不!‘唧唧’是虫  相似文献   

8.
問題解答     
问:印度文字的拼音方法传入我国,對于我国研究反切和四(?)的影响如何? (福建南安二中) 答:印度的古文——梵文是随着佛教佛经而传入中國的,是一种拼音的複音节的屈折语。梵文的拼音法,给中国以影响,搞了反切法。雖然有人以为反切本出于中国,未受梵文拼音学理的影响,以為雙声叠韻就是反切所自出。其實反切虽与雙声叠韻的原理有關係,(如‘东、总翁切’,‘德’与‘东’是双声,即二字声母相同;‘東’与‘翁’是叠韻,即二字韻母相同)但把二字拼合為一音之法,實自梵文中学來。反切这名詞的(?)用,已不知起于何人,但东汉时就開始行用,可以断言。如杜林‘苍颉训诂’、郭顯卿字旨,许慎、高诱‘淮南鴻烈注’、郑立‘翚经音’、嚴虔‘通俗文’诸书。都已经有反切,因此隋唐以來一直多以魏秘书孫炎(叔然)的‘爾雅音义’书为反切之祖,不確。‘反’是反覆,也寫作‘翻’,‘切’是切摩,反切是用二字反覆切摩而成一音(李汝珍‘音鑑’反切总论),这显然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但反切又决不是拼音,因为它不用固定的声母韻母的字母,到唐守温三十六字母,(唐末沙門守温的三十六字母等于三十六个声母)郑憔七音略以为就是出于(?)经的四十二字母。刘复在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一文中也肯定了守温字母是從梵文中增减而來的。三十六字母雖然‘唐以前未有言之者’(钱大  相似文献   

9.
吹牛     
飞飞喜欢吹牛,而且总有理由。有一天,他又吹牛说:“我家的小猫特别聪明。”红红与乐乐就问:“真的?”他说:“当然,你只要问它一声‘和尚住哪儿,’它总能立刻回答:‘庙——’”  相似文献   

10.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11.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相似文献   

12.
我们学会了     
‘一刀杀有冷,乞......皿.几‘........甲岁毛 5.甲石,万盛电 ‘.,犷,宁甲占弓荟.丁‘尸.-‘、了呼32价,、,,,~.苏夕夕万口一只鸿子天上飞角‘子口‘、声.口.、夕4 32,,,夕歹5z莽龟乳刁2摇,呀高大两鹅“铸车如山桃.译漂‘斗 I一蹈。漂。 ;、夕。摇,局尸2飞人 甲甲甲尹.、久又2工夕乒,店蜂矛瓜去得产户,、尹口.、‘夕呼32一飞哆人又1醉2竺 以羊’b雄结耘叫’乡’.今,.卜又刁、o/二34了一归姨毅卿们阿峡教畔们犷今夕营数玄说‘一}多芳毅,·’一二三产.口、沪..卜犷呼32}l哈,恤味大刁李看营名了.我们学会了@倪达 @颂今~~…  相似文献   

13.
命题:已知eosa 。00日一eoo(a 日)日为锐角)求证乙。方法一:_二。一晋·。osa co日一eos(a 日) (下转16页)31=ZeosOp︸ 一︻马‘ a一一住产一Zcos’号” 1~O 1一…icos’卫笋一‘。。。a十日J一范一CO” 一’旱 ‘一’Op一1︼l一q‘ (一nO工,自0、、、.声/日一一一2卫 O 5 inZ  相似文献   

14.
明代赵南星的《笑笑录》中有则笑话:"一秀才买柴,日:‘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日:‘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日:‘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去了."  相似文献   

15.
冤家路窄     
“死猪头,你给我站住!”“拜托,我不叫‘死猪头’,我叫 段律桐,OK?”“我管你叫什么的……哎,猪头!你站住!”“唉!难道是我太有魅力了吗?你怎么总是追我?”段律桐左手托在右手的关节处,右手托着下巴,手指轻点唇瓣,故作思考状。“呼……呼……呼……魅你个头啦!我闲得没事干跟你这猪头玩赛跑呀?”“大姐,我赶时间呀!有什么事您老快讲!”“你……你……你……”“唉,我说大姐,你的国文水平也太低了吧,只会说‘你’这个字吗?”段律桐笑得邪邪地看着我。“好,‘好女不跟劣男斗!’今天就放你一马,发夹呢?”我的右手伸向他。“什么发夹?我…  相似文献   

16.
河边小石桥     
一/(遨红}边业}迪鲤}些,rJ一丹州I】‘勺。}丝丝。{,一).洲一着和光 5弯花金︵”一天满阳 2天挂太 0司梳、、j一廿一\·1一石石石 ﹄肠J’J.’J.,J︵”一边边边 2河河河 .了,‘刁︸6一鸟鱼丹O一J叨,q6·旦}‘。}e。}。。13来来来飞过游过小朋友走过轻轻问声好。高兴地跳一跳。快乐唱歌谣。腆苹照10‘工‘3一声s问跳唱/幼竺\O‘l七刃 、口.一 /q叨一士产2轻高快但通堕旦卫}603 3 33}a。)兴地乐。}5}26卜歌问跳唱轻兴地乐轻高快5哟哟哟晦晦晦呼呼呼呀呀呀1哟哟哟。}1呀呼呀呼呀呼}!。 唱5000}}歌谣晦晦晦1好跳谣1好跳讲河边小石桥@罗晓航 …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下称《指代词》)指出:“把相对的两个性状词‘多’跟‘少’合成一个词‘多少’,这构成一个询问一切度量的典型,准此可以有‘大小?’‘轻重?’‘高下?’‘深浅?’‘远近?’‘早晚?’等等,这些格式也许都曾经有过,但我们见到的实例只有‘大小’跟‘早晚’,其余的都让‘多远?’‘多重?’‘多高?’‘多深’等格式替代了。”(355页)近日读书偶寻得“远近”之类的实例若干,可为以上论断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8.
刘心悦 《新作文》2008,(11):26-26
我对爸爸说:"爸爸,我给你讲个故事吧!"爸爸说:"行!"我开始讲了:"从前,有个傻(shǎ)小孩,别人问他什么,他都说‘没有’。一天,有个人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没有。’‘你家住在哪儿?’他说:‘没有。’‘你穿衣服了吗?’他说:‘没有。’‘你吃饭了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19.
正王力指出:"‘你’,《广韵》:‘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似乎是唐代新产生的一个词。其实‘你’也是一个‘强式’,是‘尔’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1](P316)太田辰夫也据《广韵》的记载"你,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提出"你"或许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方言。[2]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认为,第二身代词就是古代的"你",汉晋以来,草书里久已把"爾"简化作"尔"。  相似文献   

20.
(十一)上古韵非同部,而是邻韵旁转。 29)《释诂》:“侧、匿……缩也。”(卷三下,9页下) 疏云:“<周官·保章氏>疏、《书·蔡邕传》注,<文选·月赋>注引<书·大传>,并作‘侧 匿’。《太平御览》引郑注云:‘侧匿,犹缩缩,行迟貌。’‘缩肭’、‘侧匿’、‘仄慝’并声近而义同。 (太玄·礼次八)云:‘冠戚(月丑)。’‘戚’音子六反。‘戚(月丑)’与‘侧匿’,亦声近而义同。”(卷三下,10页上)按,“侧、仄”,并阻力切,职韵,庄母,照二等;“匿、慝”,并女力切,职韵,娘母。两字叠韵而成联绵词。“缩”,所六切,屋韵,生母;“肭”,女六切,屋韵,娘母。两字亦成叠韵。“戚”,王氏音子六反,屋韵精母;“(月丑)”,女久切,有韵,娘母,古幽部,其入声为觉部。“侧、仄”,古职部;“匿、慝”亦职部;“缩、肭”并觉部。如阴人不分,则幽觉为一部,之职亦为一部。王念孙、江有诰当时,阴、人多未分部。则之、幽可邻韵相通。如分阴、人,则职觉两部亦可旁转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