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学写作的朋友,往往在下笔时会感到材料积累不够;或者即使有比较丰富的生活材料,也不能写出优美生动的文章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不会观察。大家知道,写作过程一般包括搜集材料、谋篇布局、文字表达、修改定稿四个阶段,而这其中“搜集材料”是最为主要的一个环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必需的材料,就无法写成文章。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这一环节、取得丰富生动的材料呢?最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大凡成功的作家,在搜集材料方面,没有一个不是具有自己独到的观察方法的。朱自清的散文写得优美动人,让人惊叹不已,就主要得益于他独…  相似文献   

2.
材料的选择对于文章的写作非常重要。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我认为材料的选择必须做到“三要”:  相似文献   

3.
积累与写作     
写作教学高耗低效,与学生积累不厚和兴趣不浓有关。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积累中激发兴趣,激起写作欲望,在写作实践中,自感材料贫乏,又会主动搜集,增加积累,循环往复,写作能力定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关于作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写作,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尽管写作的自由度大多了,但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搜集和处理,运用材料仍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贫乏,  相似文献   

5.
在运用语言写作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思维、积累和书写,就跨上了写作的成功之路。搜集材料与搜集能力的培养对写好作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写作规律的认知和理解上,长期存在着不统一的状况,其分歧大都出于对“写作”范围理解的偏差上。写作是有阶段性的,从动态过程看,它可分成学习准备期,文章写作期,成型完善后才能形成文章(作品),这两个时期都有相对独立的规律,即学习写作的规律(学的规律),写作的规律(写的规律),本文试图对“学”和“写”的规律内涵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写作活动中观察思路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掌握世界、获取知识最为直接、最为普遍、最为经常的方式,它是写作者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但观察经非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上的“瞧瞧”“看看”。写作者要想通过观察在宇宙世界里获得大量丰富、细致、生动、形象的写作材料,不仅要有健全的五官,同时还应掌握和遵循科学而严密的观察思路。即:明确对象→激活兴趣→搜集属性→组建整体→找出特生。只有如此,方能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生们写作文,最大的难处是没有可写的,无话可说。这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没有写作材料,写作材料从何而来呢?主要靠积累,积累是表达的基础,积累越是丰富,表达就越具有深厚的基础;如果没有积累,那就不可能有文章,因此写作当自积累始。积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生活的积累(写作材料的积累)和知识积累(表达方式、技巧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第一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搜集和选择材料。每篇文章的主题都要靠材料来表现,没有材料,文章必然是空洞乏味的。写作的材料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米仓”。具体的说,“米”的取得,一靠直接经验,即自己校内外的生活;二靠间接经验,即他人或前人提供的资料,或以生活和资料为基础的想象。因  相似文献   

10.
曾锐 《广西教育》2005,(7B):35-36
中外写作教学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突出的一点就是写作过程的不同。从写作效果看,我国的写作教学主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外国的则同时形成了其他能力,比如搜集、分析和加工资料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结论的能力,还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两相比较,后者的长处显而易见。笔者在《应用写作》“调查报告”文种的教学中也发现,调查能力,是学生调查报告写作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瓶颈,这和中国作文教学传统模式不无关系。现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调查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材料篇     
《中文自修》2010,(9):19-29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科就是文章的血肉。作文的材料,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写作目的(如情感.观点等),从生活中搜集.提取并写入文章之中的一些具体事实或论据。材料是构成作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是文章内容量主要的成分。是文章主题的载体。这里,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的学生常常会遇到“有米难炊”的现象,有的不知如何把已有的材料组织成一篇习作,有的即使敷衍成篇,也是条理不清、主次不分、层次不明。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文章的运思和形成说起。人的大脑是怎样把一个个写作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呢?作者心中的那张“文章结构图”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的结构的建立,最初的起步常常要依赖存贮于作者大脑中的简单明了而又约定俗成的、别人能够读得懂的文章的“模板”存在。这些模板,是写作者曾经读过且记住的文章的框架。它既是写作者重组材料的需要,也是读者理解文章的必备条件。因此,写作…  相似文献   

13.
陆岩 《职教论坛》2002,(4):15-15
一、“作文”:难以自拔的泥潭当前中学语文中的写作教学,是亟待反思的对象之一。因为我们面临着这样的严酷现实:广大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很多读完高中乃至大学的人,当现实生活需要他们写一些实用性的小文章时,往往冥思苦索不得要领,更不用说能够写出有内涵有美感的像样文章来了;而那些真正的写作高手乃至成名作家却在有意无意地表示,自己的写作水平主要是自己爱好和努力的结果,学校的“作文”并不起多大作用。更为可怕的是,相当多的人(不止是语文工作者)并不以上述现象为异常,顶多无奈地说:“写作这玩意儿,学校里教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本文就“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材料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构成。写作时则是围绕一个话题,寻求可以直接描述或者议论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对这个话题的认识和关注,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文章。  相似文献   

16.
关于作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写作,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尽管写作的自由度大多了,但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搜集和处理、运用材料仍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贫乏,所见所闻皆为普通的人、事、物,加之相当的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淡薄,对身边的生活现象缺乏应有的思考,作起文来大多散乱、单薄、缺少灵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提出“五体化一律”这一写作规律的新观点,认为写作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写作的主体、客体、载体、媒体、受体等五个因素,围绕“写作目的”这一核心,互相作用而构成。任何文章或著作的成功写作,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我也追“星”》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本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材料,自主性和随意性很大,在搜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整理,然后与同学进行口语交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星”的优点,从而起到鼓舞和启迪的作用,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9.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因为人是写作的主体。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样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能更好地提高人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可以说,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不管是中文作文,还是英语作文,都要“主题明确”。“读写任务”的写作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将着重从“主题明确”的角度分析考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