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行者     
正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陈寅恪以"孙行者"为上联考学生,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对以"胡适之"。上联"孙"为姓,"行"动词,"者"虚词,又巧妙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上联双重相嵌,实乃高难度之出句。下联对之也确实不易,"胡"姓,"适"动词,"之"虚词,同是人名又音韵相对。  相似文献   

2.
孙行者     
一九三三年,陈寅恪先生应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先生之邀,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代拟国文试题。其所出考题除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外,另有一对子上联“孙行者”。此对令大多数考生无以措手,只得以“猪八戒”、“牛魔王”之类人名胡乱塞责。只有后来成为北大教授的周祖谟等廖廖数人以“胡适之”属对,称得上工稳妥帖。后来公布的参考答案为“祖冲之”,祖、孙为行辈,者、之皆虚词,冲、行是动词,对仗可谓绝妙。其实陈先生意中之对原为“胡适之”,胡孙即猢狲,猿猴之属,而“行者”与“适之”间“意义音韵皆可相对”。陈先生出题…  相似文献   

3.
1931年,陈寅恪主持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卷中加试对联,以“孙行者”为上联,征求下联。此题上联看似简单,但要对得工整并非易事。按对对子的要求,上下联必须意义、词性和平仄相对。因此,下联不仅要以某个较有名的人名应对,  相似文献   

4.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这副对联有用人名对人名之妙,柳三变即柳永,是宋代名词人,张九成字子韶,宋高宗时人;还有在人名中以数字对数字之妙,以“三”对“九”;除此以外,这一副对联上联中的“露花倒影”是柳永的词句,而下联中的“桂子飘香”是张九成的句;再,“成”和“变”也可对,两皆为我国古代乐理名词,可知此联对仗是十分工整的。  相似文献   

5.
据说有人出了一个上联“孔明诸葛亮”,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联,因为这句上联既包含了诸葛亮的名和字,又有很明确的含义。后来有人注意到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字畹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畹华梅兰芳”,巧妙至极。这种对联就是对联的一种——人名对, 因为人名对用的人名大多都是名  相似文献   

6.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仗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对以“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少考生是新式中学毕业,没学过对联课,只好乱对一通。有人对以“猪八戒”、“牛魔王”,有人一气之下对以“王八蛋”,结果都得了零蛋。  相似文献   

7.
人名联撷趣     
据说,陈寅恪任教清华大学时,有一次考试出了这么一道小题目:为"孙行者"作对联。他自己的答案是胡适之,结果有位学生对"祖冲之",陈寅恪觉得学生比自己对得更好,赞许有加。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曾以"碧野田间牛得草"为上联征对,联中的碧野是散  相似文献   

8.
一、明确对联的特点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句组成的对偶句,上句叫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上下联的特点为:1.字数相等。上下联可长可短,但两联的字数必须一字不差。2.词性相同。上下联要词性相同,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作为实词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3.结构相对。上下联的结构要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等,这样可使形式匀称严整。例如: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198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征联一等奖)4.平仄相合。“平”即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上、去、入三声的统称,如今入声已经从普通…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和各地高考命题中连续出现“对联题”这种新形式,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格式:从格式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 缺一不可。第二,对联要求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第三,要对仗工整,即字数相等,诃性相对,句式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句式中一致的位置上。第四,要熟悉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勉联等。最后,要把握对联内容。对联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32年,报考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文考试的时候,发现碰上了一道怪题:对对子。出了上联,要求对下联,上联是"孙行者"。此题难倒了绝大多数考生,据说只有三个人对上了,其中有一人对的是"胡适  相似文献   

11.
楹联欣赏     
明代文人李梦阳督学于江西,发现有一个举子与自己同名同姓,他就当众出上联考一考这位同名举子。上联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那位举子略加思索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这副对联以四个人名相对,工整协调已属难得,更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姓名的言外之意也用得非常妥贴:相如即相同,无忌就是“没有忌讳”。两人都巧用人名奏出弦外之音,巧妙含蓄而态度明确,让人叹服。楹联欣赏@高山  相似文献   

12.
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云乡和吴小如对这个“孙行者”对子题的标准答案进行了一番争论,邓云乡的《也说“孙行者”》认为“行”应读去声,所以“祖冲之”应是绝对。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 1933年夏,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拟入学国文试卷。他别出心裁地出了个“孙行者”的上联。他心许的答案乃“胡适之”,孰料有考生对曰“祖冲之”,后来居上, 让先生欣喜不已。这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先生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 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楹联的形式非常多。其中有一种叫“镶嵌联”,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嵌入人名、地名、数字、方位等,体现了人们构思的巧妙与独具的匠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个对联的王国,千百年来不知产生了多少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就有不少。把它们收集在一起,集中地加以欣赏,不也是一大乐事么?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底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不失趣味。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远避迷途,返还莲迳达逍遥。这副对联,巧在上联11个字,都用“宀…  相似文献   

16.
妙联巧对     
高考巧答对联一九三一年,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是当时高校招生考试出题官之一,负责国文卷。这一年,他在国文考卷上加了这么一道对联试题,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相似文献   

17.
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这副对联具有用人名对人名、人名中的数字对数字之妙,摘取各自的诗句,隐喻各自的形状,都非常贴切。柳三变,即柳永。柳永有《破阵乐》词一首,其首句“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上联是用人物柳永和他的诗句属对的。张九成,字九韶。《宋史》有传,宋绍兴二年三月甲寅,高宗策试进士,张九成名列第一。九成对策中有句云:“澄江泻练,夜桂飘香,陛下乐此乐时,必曰:西风凄劲,两宫得无忧乎。”故李清照撰联以讽之。李清照讽词人  相似文献   

18.
国学大师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一次康有为过生日。各界人士赠送寿联。章太炎撰联辱骂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上联将《中庸》中“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句隐去“妖孽”二字,下联把《论语》中“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句隐去“贼”字,上下联末句又嵌入康有为的名字,构思巧妙,令人拍案叫炮。康有为的大弟子粱启超看了,不声不响,疾书四个事,分别添在两联的下面,使对联变成为:“国之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罢,称赞不绝。  相似文献   

19.
“对非小道;联乃大观。”对联是我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素以典雅精粹著称,但也有将俗话俚语入联的妙品,略举数例。近代学者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爱写俗语对联,其家乡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流传着他写的联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遇饭即饭遇茶即  相似文献   

20.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国文科由著名学者陈寅格教授命题,其中考对对子,出上联:“孙行者”,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多考生对不出下联,有的对得很糟,如对“猪八戒”、“沙和尚”,还有人对以“牛魔王”、“白骨精’等,笑话百出。考生周祖漠(后为名学者)对“胡适之”最妙,得满分。有人对“祖冲之”、“王引之”(清语言学家),也很恰当。据说著名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年轻时赴法留学,巴黎大学汉语导师故意出难题考他:“请问,为什么‘孔雀东南丁?”《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