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教研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昔日的“课堂教学”的教研,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同课异构”、“多次备课”、“磨课”、“说课”和“说题”教研活动等等,注重小中见大的教研理念,从而加快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学习资源共享.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学校“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我采用了课前参与、课上研讨与课后延伸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创建高效物理课堂.让学生走向自主探究.减负、高效的学习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两处“点睛”之笔.这往往是理解和领会全文的关键.人们常常称之为“文眼”.我认为.好课也应该有“课眼”.有“眼”的课才有灵气。一堂课.如果没有“课眼”.就如同画龙没有点睛.顿时失去了灵性。“课眼”既是课堂教学的切人点.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4.
回顾我自己1997年以来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信息教育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课堂教学信息化三个阶段。我的教学理念随着信息教育技术的变革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本人在以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中得到了成长。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线教师,一直以来,杂志上的课例及点评是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助手.每一次要上公开课或是评优课,我都会翻阅大量的杂志,专门看看其中的课例及相关的点评文章,从这些优秀的课例中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今天看到贵刊2006年第7期刊登的“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课例(一),突然想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融入到对这节课的评析中.  相似文献   

6.
王金耀 《上海教育》2005,(4A):52-52
从教三十多年,我现在最大的体会是课堂教学要“互动”。近两年来,我在校内共听了五六十节课。金山区导师团也给我创造了机会,使我在十来所学校听了几十节课。我发现,课堂教学中“互动”已深入人心,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
一、“整合课”的现状怎样 1、目前的三种“整合课”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整合课的观摩和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众多的整合课用具体的课例体现关于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操作方法.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关联.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笔者也听了许多整合课.发现目前的整合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精品”整合课,这类课听者叫好却不叫座.原因是“做课”的成分居多.“打磨”的痕迹明显。为了节课的评奖.早早精心准备,集众人之力,数月之时,这样的课上出来固然好看.但缺乏实用性,学习和推广价值不大;第二类课是不成功的整合课.施教者对整合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了整合的理念.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喧宾夺主,学科教学沦为配角,信息技术成为“整合课”上华丽的外衣。第三类课才真正体现了整合的内涵,不夸张、不做作,符合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这样的优秀课才能在常态教学中学习和推广。可惜,在各类观摩活动中.此类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所占比例目前还不到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初中二年级数学“正方形”教学的两个课例分析与反思.试图反映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发现的学习与基于接受的学习.比较两种“课堂互动”方式下师生的活动、思维的层次、教学效果等,即比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问答的“质问式”与“对话式”.以教师为主的互动.或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提出新的教学建议,研讨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廖娟 《今日教育》2005,(7):41-42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问题已成为课改进行推广阶段的研究热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生成性”已形成共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曾一度认为:只要课堂中的生成是孩子们兴趣所在。教师就应该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改变原来的预设,带领孩子去体验另一种精彩。但是,在一次尝试课中.使我对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我校准备创建成一所“环保型学校”,创建成“环保型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校的环保情况如何?作为“建功中学”的主人,我们又能为学校在创建“环保型学校”活动中做些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创建“环保型学校”.  相似文献   

11.
崔维领 《中学文科》2007,(10):47-47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陛的思考和安排。在课堂上也需要按预设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结果也要有充分的预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郎宇飞 《上海教育》2007,(4A):50-51
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交流,具有生成性。课堂上,学生的举动、眼神、表情、注意程度、对问题的质疑,都透视出他们的内心活动。在“金属工具”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是用PPT展示几张青铜器的图片,认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我发现学生不是很在意,有的说:“我在博物馆看到过”等。我意识到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止一次,何不请他们根据自己所见所闻介绍青铜器呢?于是,我立即行动。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减负.就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并不是不要“质”,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既“减负”又“增效”呢?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教学,“变‘故’鼎‘新…——逐步改变、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才能逐渐改变以往“少、慢、费、差”学习现状,才能保证在“减负”的同时“有效”“增效”。一、减少课堂教学的“枝蔓”。变“老师讲课”为“师生聊课”  相似文献   

14.
我兴奋地戴上了“总经理”的标志,按早已考虑好的分工在临时搭建的“柜台”前安排起来,一会儿工夫,卖衣服的、卖文具的、卖玩具的和卖小饰品的已各就其位。我还组织了几名“保安”维持秩序,以应对紧急事件的发生。为吸引顾客,我们还准备了几件小物品当做赠品。就在一切准备妥当,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儿时,“小顾客”们就拥了过来——“红领巾”义卖活动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该渗透“活动”教学思想,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活动”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使“思政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思政课”教学具有吸引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陈杰 《教育文汇》2008,(8):40-40
早就听说贾志敏老师的课上得精彩。最近聆听了他的《我不怕鬼》一课,果真不同凡响。我在敬佩贾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同时,更对他花样迭出、妙招不断的课堂“激励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思当前课堂教学激励方法运用的现状,贾氏“课堂推进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与示范,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则案例发现,教师在课前的“预设”并不一定能按教师的意愿顺利实现,往往会在实施时遭遇“意外”,笔者就这个问题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问题,当“预设”遭遇“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赵林泉 《上海教育》2007,(6B):51-51
从2002年新教材在部分学校试验,到2006年9月在全市的全面铺开,我一直在思考:面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技术,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创新?而“862”的观课、评课活动,尤其是于基泰老师的《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示范课,使我眼前一亮:物理原来是会“动”的。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在本地区实施已有一年多时间,新的课标,新的教材,使教师充满激情,使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热闹”的课堂之后,我们发现,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谢燕君 《辅导员》2009,(13):103-103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潭死水”的课堂已经完全被否定,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变得“活”起来。然而在此大潮影响下,我们的许多课似乎变了味,变成了“作秀”。但身为一线的老师其实很清楚,太“花哨”的课根本不可能每天上一节甚至几节。于是教育界又起呼声:返璞归真,提倡“常态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