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善美,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追求,更是化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化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方面的素材十分丰富,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其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充分挖掘并加以合理利用意义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真善美活人”人格教育理论以及“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明确告诉我们“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它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化学课堂,是最能体现真善美的场所,是“创造真善美活人”的主阵地之一。在化学课堂上,化学教师就是真善美的发现者和传承人。本文试图结合“中和滴定”课堂实验教学,基于对化学知识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学生人格形成特点、课堂教学规律等方面的理解,探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善美,以试图寻求一种充实、生动、和谐的化学课堂,为“创造真善美活人”而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陶行知先生提出"爱满天下,教育为公"的办学理念,他认为教育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而是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教师最大的成功和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果教育造出了"假恶丑的活人",那不但是学生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即"所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功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关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段教育名言。我非常喜欢也常以此来告诫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教师职业的高尚与责任。”在接受采访时,一提到如何看待老师这个职业,刚还幽默地跟记者开玩笑的廖蔚芬老师眼神立刻变得严肃而坚定。  相似文献   

5.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在《创造宣言》一文中,陶行知指出,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数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强调"教学做合一",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培养学生的"四敢"精神,以造就"真善美的活人"。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其真谛对而今的基础教育科学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造宣言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创造真善美活人的艺术雕塑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环节都忽视不得。这里我要谈的是:巧用作业批语拉近师生情感。在以往的作业批改中,教师只简单地划上“√”或“×”;有的批示一个“阅”字,表示已经看过;或采用等级制的方法,给答题正确、书写认真的作业批上“优“”良”等批语,这样的批语很难得到学生的重视,起不到师生之间心灵对话的作用,更无法借此拉近师生情感。  相似文献   

9.
要求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从教案到教学手段,从教学过程到得出结论等都必须“统一”,是简单、教条的教学管理,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其弊病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发挥,泯灭了课堂生成的灵动,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应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要破除“统一”的枷锁,赋予师生创造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尹恒俭 《小学生》2011,(1):21-2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  相似文献   

11.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先生主张“真善美合一”,他把美育渗透融合在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努力实践“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努力创造“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教人求真、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曾激情地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啊!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他的创造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内容,旨在以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培养一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相似文献   

13.
(一)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生活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真善美的活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真、善、美的“四有”人才。真善美,以真为本。“真”是三者的核心,离开了“真”,就无所谓“善”和“美”。真善美的教育,也应以“真”为本,由真而善,而美。还是陶行知说的好: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干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真而教,而学,教“真”学“真”!  相似文献   

14.
学生、教师、家长是参与孩子学习的三大主体,教师要及时地联系家长.鼓励家长多多地赞美学生.要注意三大主体的和谐.千万不要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数学学习要进行合作,教师要抓住机会.在合作中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长处。耐心地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做孩子们最知心的朋友,帮助他们打好小学数学的基础。一、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求。但目前,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创新性思维只属于高智商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青少年学生对创新思维又存在感性障碍、情感障碍、文化与环境障碍、知识障碍。这样一来,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陷入了困境。其实,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决不只能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相似文献   

17.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人才结构多样化。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兴趣是创造的源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创造。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积累的素材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创造性教学,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萌生创造意识,从而激起学生创造  相似文献   

18.
许多教育工作者把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然而现在师生之间的隔阂却不容忽视。文章认为真爱的前提是要营造较宽松的对话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爱的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差异,爱学生这个"人"本身;真爱的教育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良好素养。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而政治教师作为专职德育工作,更要为人师表,善于学习,提高素质。要把自己的每一次教学活动看作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段“生命经历”,用满腔的热情教育学生识别真善美,追求真善美。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想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教师不仅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让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压抑和产生受遗弃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