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改革论》是刘海峰教授又一部专门探讨高考改革问题的学术专著。该书以高考改革为主线,从高考改革理论、高考改革政策、高考改革反思、高考改革走向以及高考历史回顾五个方面,围绕坚守与改革,系统、深入地阐述高考改革之道。本书不仅廓清了一些对高考制度的误解,更为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考改革范式决定着高考改革的面貌与前景,在国家本位、市场本位、高校本位、考生本位四种高考改革范式中,以任何一种范式为主导的高考改革都易忽略或损害其他高考利益主体的利益。未来的高考改革应在提取上述四种"本位范式"合理因子的基础上,采取综合与通盘考虑的博弈均衡范式,使高考改革走向一条通往多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与往年相比,2000年的高考异常热闹。不仅仅是因为高考本身受社会关注程度之高,更重要的是2000年是自1998年提出高考改革以来最关键的一年,高考科目的改革、高考内容的改革以及高考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在全国许多省市全面展开。一、高考科目知多少?2000年普通高考的科目组设置有以下几种:1.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适用于全国各省市招收  相似文献   

4.
对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十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与现状,提出带有规律性的基本认识,如高考四项改革之间的关系、会考与高考改革的关系、下一步高考改革应当遵循的具体原则和影响北京市高考改革的因素等等,并结合北京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应该研究分类设计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5.
2004年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2007年实行了新高考。为了区别于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我们称这次高考改革为新课标高考。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的方式,对一轮改革已经进行完毕的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的高考方案做出异同分析,探寻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改革模式,以期有助于正在全面铺开的新课标高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考与录取制度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考是一把双刃剑,经过多年的施行,其优点和缺点都暴露无遗,尤其是高考的弊端在长期积累后越来越显露。因此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部分人士对高考批评非常多。但是高考怎么改?高考改革何去何从?这的确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有的人提出要废止高考,但推倒了、破坏了、废除了,将来怎么办?一个关系千家万户利益的招考制度如果没有一个替代办法,造成的问题可能更大。但是高考不改又不行,因为改革压力和呼声非常大。这里谈谈有关高考改革的三个问题:一、高考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难度。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教…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评价方式,高考必须与新课程评价改革相衔接,包括完善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技术,重视高考信息利用,改革高考结果报告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8.
今年全国招生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高考招生改革的近期目标,其中包括高考内容、高考科目设置、高考形式和录取方式等重大招生改革举措,由此拉开了我国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的序幕。消息披露后。击节赞赏者有之,心存疑虑者有之,明言反对者亦有之,实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仅就实行高考科目改革以来的实践和现状作一简要透视,对高考“3 X”科目设置这一新举措进行一些探析,并提出改革“3 X”科目考试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高考改革不宜照搬美国模式:台湾的前车之鉴我国高考改革从1999年开始已经8年,但是围绕我国高考改革采取何种模式,并未形成普遍共识,从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看,差异颇为明显。其中一种观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高考科目改革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改革的步伐就始终没有停止。而在历次高考改革中,高考科目的改革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可以说抓住了高考科目改革的脉络,就等于抓住了高考改革的精髓。本文在对建国以来历次高考科目改革进行全面的梳理的基础上,把我国高考科目改革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一、高考科目改革的探索期(1949年——1965年)1949年,根据中共中央“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各高等学校都实行单独招生,招生计划、招生条件、考试科目、考试办法,均由各校自行决定。所以,1949年的高校招生考试科目各校差别很大。1950年,高校招生考试逐…  相似文献   

11.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制度,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攸关国家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高考改革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描绘了高考改革的路线图、明确了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必将引领我国高考实现新一轮最全面、系统、深刻的变革。实行"一年多考""社会化考试"等,是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核心议题。高考攸关者对于高考改革的态度、意见及建议,是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制定的基础与出发点,也是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基本依据。我们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年多考"获得广泛认同、考试社会化任重道远;据此,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考"一年多考与社会化"改革的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77年恢复高考的最大功效是助力国强、引导国安和启发国是,充满争议、批评并不断从争议和批评中获得改革发展的动力则是高考40年发展历程的一大特征。高考与社会、教育之间及高考内部存在多种矛盾碰撞和需求冲突,高考改革在很多程度上就是化解矛盾、均衡需求的过程。虽有诸多不足,但高考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制度。高考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考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和负面人情是制约高考改革发展的显性和隐性因素。高考改革要立足自身,改革科目设置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新高考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变量较多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学界系统地探究新高考改革所遭遇的现实困境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使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不同省份、不同批次参加新高考改革的13名教师及1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模型。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可行性、公平性、科学性3个范畴。其中,可行性是制约新高考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公平性和科学性是制约新高考改革功能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14.
高考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试已经渗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高考作为组织最严密、影响最大的全国统一考试,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高考改革20年来从未间断过。这一改革始终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在社会的关注下展开的。一、高考改革的教育及社会背景我国高考改革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完善考试技术,加强高考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另一方面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考改革是一个争论纷繁的话题,但其改革的步伐从未间断:从考试科目、命题方式、招生方式到招生体制;另一方面,高考的改革由于历史的依赖、传统的依赖以及社会公平的诉求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始终在统一考试、分数至上这一"黄金标准"下悄然而为。高考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坚守教育公平?途径有二:一是坚持统一高考,一是坚持招生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招生制度完成了收费形式的“并轨”任务之后,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的改革正在从上到下,有序地筹划和进行。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领导曾多次对高考改革工作进行指示,提出加大高考改革力度的要求。去年11月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对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内容、实施方案又进行了具体研究,使改革思路与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1999年试点方案开始实施,一个跨世纪的高考改革系统工程正在悄然启动。一、高考招生考试的简要回顾 1.制度改革 1977年高校招生恢复入学考试和从应届高中毕业生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高考改革不宜照搬美国模式:台湾的前车之鉴 我国高考改革从1999年开始已经8年,但是围绕我国高考改革采取何种模式,并未形成普遍共识,从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看,差异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正在全国铺开,提出并论证高考改革的原则,既是对高考理念和其支撑性理论的一个解读,也是对高考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的一种诠释。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原则、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平稳过渡的原则是当前和未来高考改革都需要始终遵从的,因而带有根本性;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原则、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原则、多元评价录取的原则,是目前正在进入到高考改革操作中的理念,在今后占有的比重将会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19.
高考改革和高中新课程改革始终互为关联,高中新课程改革为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高考改革又促进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两项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选择性"而展开,彻底打破传统的"高中千校一面、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基于"选择性"教育的这一共同目标,通过高考改革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围绕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选择性学习、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要求,真正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浙江高考改革作为国家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制约、促进、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制度性障碍,因此,必须改革不合理的高考制度。高考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客观分析这种作用有现实意义,即不能把素质教育的推动寄托在高考制度改革一个方面;高考改革引出的是学校评价问题,改革现实的学校评价制度则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