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18年6月1日,列宁签署了《关于改革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工作的法令》,简称“列宁档案法令”,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部档案大法。前苏联政府以此为据建立了档案管理总局以及各级档案机关网和国家档案馆网,1958年批准了《苏联国家档案全宗条例和苏联中央国家档案馆网》。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苏联部长会议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于1980年4月4日,批准了《苏联国家档案全宗条例》。《条例》体现了前苏联档案工作的发展经验,也将列宁档案法令的基本原则提高到新的高度。1991年,前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对前苏联的档案与档案机构进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档案工作,借鉴了前苏联的档案工作经验,在其档案学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工作实践,都深深打上了外来文化的烙印。前苏联的档案管理模式,在20世纪中叶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便随着时  相似文献   

3.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09,(10):63-63
档案显示:撒切尔曾要前苏联阻止德国统一;大连市档案局开展民生档案工作专项执法检查;抚宁县档案馆开展接收政府公开信息工作;衡水市国家档案馆积极为河北电视台大型航拍活动提供档案资料;民政档案有效服务民生;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在前苏联,或在美国,人们都把件保管期限表看作是鉴定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前苏联的档案工作认为,件保管期限表可以保证件完好无损,便于挑选进馆件,使复杂的鉴定程序条理化和制度化.从而大大简化鉴定工作。美国的档案工作则认为,件处置期限表可以决定件保管在何处,保管多长时间以及保管期届满时如何处置,从而可在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件起一种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档案工作早期学欧美及其意义覃兆刿谈起档案工作学习国外经验,人们常把前苏联专家米留申1949年和1952年来华指导、谢列兹列夫1952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科讲学,看成是我国直接接触欧美档案思想的开端。其实,早在三四十年代,蒋廷黻、傅振伦、朱士嘉...  相似文献   

6.
论建国初档案工作的“学苏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建国初档案工作的“学苏联”问题方新德在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初创时期,前苏联(为行文方便,以下统称苏联)的档案工作经验和档案学理论曾是我们学习借鉴的主要对象。虽因后来两国关系的恶化,这段历史逐步不为人所提起,但事实上该问题与如何看待理解我国当今的档案事业...  相似文献   

7.
外国档案鉴定工作的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外,档案鉴定工作的准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前苏联从1918年起直到1991年解体为止,档案工作始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鉴定销毁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档案管理机关。前苏联为档案鉴定工作规定了四项原则:(1)历史主义原则,即必须把每份文件都看作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因而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评价;(2)党性原则,即必须从劳动阶级的利益出发来了解文件的意义,避免主观主义;(3)全面性原则,即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和评价文件;(4)系统性原则,即不能孤立地对文件进行评价。美国虽然没有规定什么统一的鉴定原则,但是,从其具体做法上…  相似文献   

8.
一、档案立卷改革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客观要求原档案立卷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档案系统在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原档案立卷制度在推进我国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多年的实践看,还存在着不少弊端。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立卷过程过于繁琐、复杂,工作量大,效率低,且主观随意性较大,难以掌握。加之各机关立卷人员流动性较大,常刚熟悉立卷工作又被调岗,使得立卷方法"常讲常新",归档文件整理工作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使得每年的立卷归档工作成了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人员的一项繁重劳动。这既降低了机关档案管理的效率,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全宗理论的再思考:兼与王茂跃先生等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燕 《北京档案》2000,(8):18-20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档案界人士对全宗原则的认识更加深刻.前苏联开始着手解决原有理论的不足,在1970年颁布的全苏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档案全宗的定义是:"彼此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的交由国家保管的文件综合体".这就意味着某些非同一来源机关而具有逻辑联系的文件集合体也可称为全宗.  相似文献   

10.
全宗理论是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论 ,我国的全宗理论主要来源于前苏联的全宗原则。主要以全宗及全宗的补充形式为主体 ,涉及到国家档案全宗 ,档案馆内全宗等各个层次。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 ,全宗理论的各个层次都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 ,需要对全宗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以便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初级档案管系统的成熟及不足 (一)成熟的初级档案管理系统 我国档案界在参照了前苏联档案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自上而下建立了纵横交错的档案管理系统:在管理级别上,从中央级、省市级到地县级、乡镇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国各省的机构改革正全面铺开 ,为从机制上、体制上激活档案领域 ,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省级综合档案馆应不失时机地组建信息机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一、突破传统机构模式 ,创建档案工作新格局。1 适时调整 ,优化结构 ,实现动态管理。我国的档案馆工作几十年一贯制 ,延续着前苏联档案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 ,在过去的阶段 ,它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当今时代 ,世界经济一体化 ,信息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原有组织机构设置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致使档案信息工作明显滞后于图书、情报、文物等其…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的克格勃曾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谍报机构,在其隐蔽活动中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机密档案,被历任克格勃首脑视为定国安邦、操纵世局的资本,因此从来都是密不示人。但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在戈氏所倡导的“公开性”与“透明度”等新思维的影响下,克格勃的档案就已开始有选择地开放:而到了“8.19”事件之后,前苏联的间谍王国开始分崩离析,其机密档案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失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的档案管理就受到了前苏联档案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档案所有权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局,而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可能会引发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要顺应档案公平利用的社会诉求、顺应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5.
档案室立卷是旧中国通行的做法,这一立卷制度在建国初期还一直在实行着.随着前苏联档案工作经验在我国传播,我国从1955年起先在党的系统实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1956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档案学理论中,来源原则是“一切原则中的原则”。正如德国档案学者布伦内克所说,随着来源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它逐渐被公认为既是档案整理原则,又是组织原则,也是研究原则。这一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全宗理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档案理论最基本的认识就是: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同一档案全宗的文件不能分散,不同档案全宗的文件不能混淆。从理论渊源看,我国的全宗理论是在前苏联档案界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莫斯科公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源自于来源原则,是以来源原则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人事档案的历史与现状我国人事档案制度的建立和管理基本是模仿前苏联"老大哥"的管理模式而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和发展,现在早已是全部"本土化"了。形成了独具特色数量庞大的干部档案、职工档案、军人档案、学生档案等很多类别的人事档案。在我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来源原则在档案价值鉴定中的地位问题、档案价值鉴定的基本标准问题、鉴定阶段的划分问题和鉴定均组织领导问题4个方面对中外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强调来源原则是档案价值鉴定永恒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对于应对信息时代文件的急剧增长和电子文件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德国、波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档案价值鉴定标准的比较,提出档案价值鉴定应坚持3条基本原则和9条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19.
论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布以来,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各省、自治区及一些大中城市均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了各自的档案事业规划之中。随着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投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在轰轰烈烈的行进中,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技术统治论”,即在这一工程实施中充满对信息技术手段威力的深信不疑,以及用这一技术装备各级档案部门的一窝蜂方法尤为引人关注,“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至上主义”。前苏联耗  相似文献   

20.
郭春芳 《历史档案》2004,(3):125-127
珲春副都统衙门既是清代八旗驻防的军事组织,也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成立的一个行政机构,在长期政务活动中形成珲春副都统衙门全宗档案。这些档案曾经被沙俄掠去,1956年由前苏联政府归还中国,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为研究中外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史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