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9-41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与范泉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他学做编辑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他的相识,就是为了我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一事,而当时我也正兼任黑龙江克山师专的学报编辑;到90年代之初我倾力于《文艺春秋》月刊的研究时,我已经在南通市社科联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了。20年来,我与他交往颇多,也收获良多,尤其在编辑方面更是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郑贞文先生与商务印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贞文先生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前后十三年(1918年8月—1932年1月),其同代理过东文部长,并担任理他部长职多年,在理科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编著上贡献颇多,对我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郑贞文先生生平福建地灵人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曾诞生过苏颂(天文学家)、宋慈(法医学家)、陈振龙(农作物引种家)、丁拱辰(兵器专家)等许多出类拔萃的科技人物,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郑贞文先生是福建长乐人,号心南,生于1891年3月2日。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了留日同学在东京创设的学术团体——“丙辰(1916年)学社”(后改名为中华学艺社),并在该社主办的《学艺》杂志上发表过《周期律说》等文章。四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大  相似文献   

3.
正邵飘萍是中国报界先驱,曾被毛泽东称为"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全才。他曾任编辑、记者、社长、讲师,《汉民日报》《时报》《时事新报》的主笔,他的文章辛辣、一针见血,使北洋军阀闻风丧胆,而冯玉祥将军则称赞他:"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邵飘萍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者之一。1918年10月,他与留学日本的同学潘公弼一起创办《京报》,自任  相似文献   

4.
《毕注墨子》十六卷清毕沅校注日本天保六年(1835)灵岩山馆刻本五册书后有蜀人康氏墨笔题识,今录下: 日本天保六年翻刻中华经洲堂《毕注墨子》十六卷,此书为遵义黎莼斋氏所藏。黎氏晚清才智之士,珍藏倭刻古籍颇多,  相似文献   

5.
对于黄亚平来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一但得到新闻线索,他就会像优秀的短跑选手听到发令枪声一样,飞速奔往新闻发生的现场。 黄亚平学新闻是半路出家。他学过美术,当过教师,搞过团的工作。1987年以前,他对新闻知识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偶然的一次尝试,小言论《卖肉的苦恼》变为铅字,将他引入了新闻报道的大门。 1988年4月,黄亚平自费参加了西安晚报通讯员学习班。系统化的学习,诸多良师的言传身教,加上他不知疲倦、勤奋刻苦的努力,使他在新闻采写上有了一个飞跃。在这之后的一年多里,他采写的社会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其中不少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汉城墙在哭泣》(获1989年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三等奖)、《锦旗热探秘》(获1989年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二等奖)、《进城谋生计并非都得意》、《孩子们为何离家出走》、《养猪户的喜与忧》、《水——生命之源发出警告》等等。 黄亚平一开始就选择了社会新闻这一领域,究其原因可以罗列很多,归结一点,那就是“爱”。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广东省档案局印发《广东省档案"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今后五年的档案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规划》明确了全省档案"七五"法治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并结合国家及省"七五"普法文件要求,具体部署了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广东省档案条例》及  相似文献   

7.
俞颂华名垚,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1893年3月9日(清光绪十九年农历正月廿一日)生于上海。今年是他诞生九十周年。俞颂华在上海澄衷中学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毕业后,于1915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得学士学位。在日本时,就开始研读马克思等的著作。1916年年底,曾回国至北京,与钱梅先结婚,婚后又去日本。他在中学时代,就喜爱阅读报刊杂志,关心时事,立志成为于国于民有利的新闻工作者。从日本回国后,于1919年4月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开始。同年9月,《时事新报》发行《解放与改造》杂志,  相似文献   

8.
嘉庆四年元月(1799年2月)诛和珅一案,是清仁宗颙琰在乾隆逝世后,亲手处理的第一件大事。对清史上这一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野史、笔记记载颇多,内中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三所录《查抄和珅住宅花园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一向为人所瞩目。但薛本人对此“世俗私相传抄之本”是有疑问的。他于文末特加说明:“盖私家记载,颇多耳食,官书又外人不能多见,事隔九十余年,见闻已岐若如此。兹特兼志于此,以待搜考”。他这是说《清  相似文献   

9.
"交往异化"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关于传播的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他1844年写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物)面前,人人取得了平等和自由,第一次形成了人的普遍交往,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为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社会化开辟了道路。但是,这一前提下的普遍交往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交往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37页,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外文出版局副局长刘德有同志曾长期担任新华社驻日记者(1964年9月—1978年6月)。我们特约请他为本刊撰写评介日本新闻事业的专稿。本刊过去刊登过的他的文章,还有:《日本新闻界概况》(1979年第1期),《日本的新闻记者》(1980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1.
他历任《星火》杂志主编、《真理报》编委、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他关于西班牙内战的通讯蜚声世界。他与斯大林有密切交往。然而,这些并不能使他避免成为大肃反的牺牲品。在失踪了15年以后,他的弟弟才被告知,他已于15年前被秘密处决。  相似文献   

12.
正黄至筠是个园的主人。关于他的姓名、字号、生平、籍贯,历来众说纷纭。例如,关于他的姓名,《扬州市志·个园》说是"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个园》说是"两淮商总黄应泰",各种文献中又时常出现诸如黄潆泰、黄瀛泰、黄银泰、黄永泰、黄均太等相似的名字。关于他的籍贯,《梵天庐丛录》说是"武林黄氏",《两淮盐商轶闻录》说是"晋人也",《黄个园家传》说是"甘泉县人",《扬州画苑录》则说是"本浙人,后移入甘泉籍",还有人说他是山西人、安徽人等。最奇怪的是《盐商与扬州》一书第二  相似文献   

13.
十年来,谢肇淛所著《金瓶梅跋》与《五杂俎》中对古典小说的评论曾引起学术界的兴趣,而谢氏的《虞初志序》及他自己撰写的小说集《麈馀》因流传不广而未曾受到重视。本文将对这些著作作一番简单介绍。《虞初志序》是万历丙午(1676年)谢肇淛在南京刑部任职期间为黄正位所刻《虞初志》撰写的。黄正位,字黄叔,歙县人,于明万历年间颇以刻书名世,现存的刻本有《剪灯新话》、《剪灯馀话》、《庄子南华真经》、《阳春奏》、《云仙杂记》  相似文献   

14.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5,(1):120-125
一、清代以前故实中日两国书籍的交流不仅历史悠久,其规模和领域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都是罕见的。据传秦代徐福东渡日本,带去的书籍中就有《百工技艺》一书。随着海上交通的逐渐发展,汉魏两朝和倭国(日本)的交往增多。公元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日本派使节来中国,汉光武帝赠以印绶,3世纪末,陈寿的《三国志·魏志》上详细记载了2世纪末至3世纪初的日本政治、经济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16.
近读方延明教授的《方延明文化三论》(中华书局,2019年12月),颇多感慨,虽然与他相识近20年,曾零星读过他的专著与论文,时隔多年再读其学术作品,熟悉感扑面而来,但更多的是新奇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冲击力,尤其是从学术轨迹的角度来纵向阅读其四十年的学术文章.  相似文献   

17.
裴小南,电影剪辑师,曾以《霸王别姬》获日本福冈“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剪辑奖。作为陈凯歌的老搭档,从《黄土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到历经磨难的《风月》,多年的交往,他们在日常工作以及感情交流方面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默契。本文作者通过对裴小南的数番采访,记下了他对陈凯歌的印象、感受以及陈凯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通人自有通论。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遇难后,许多生前好友著文悼念,有同学之谊的郁达夫先后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名为《志摩在回忆里》,历数了与徐的交往后,于文末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9.
略论缪荃孙在目录学上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缪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自称艺风老人。江苏江阴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一八四四年),卒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缪氏研究目录之学,创办过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平生博览群书,广收典籍,擅长文史,精于考订,著述颇多。他代张之洞撰《书目答问》,辑刊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荛圃藏书题识》、《荛圃刻书题识》,撰《艺风  相似文献   

20.
当《幸福的黄手绢》、《寅次郎的故事》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末中国影坛的日本电影黄金潮代表作时,导演山田洋次的名字就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了。他以有缺点、但却善良的小人物的美好心灵,征服了中国观众。他以动人的情感代替武士刀术之美,创造了武士片的新类型.打破了人们满脑子黑泽明、三船敏郎式的传统日本武士形象。此次上海电影节,这位74岁导演带来了他的最新作品《隐剑鬼爪》,以及以往的几部经典影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