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亚泉是20世纪初的一位启蒙学者,东方文化派的代表。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学术范式的影响,很少被学者所提及。本文从杜亚泉的文化主张入手,对其文化思想进行了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杜亚泉在1911年至1920年执掌《东方杂志》期间,在对立宪、革命的结果进行冷静的反思之后逐步转向温和的调和论,他即以调和论为思想主旨,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在《东方杂志》和《新青年》上展开了东西文化论战。由于当时思想界对激进、革命彻底产生了心理上的偏好,再加上杜亚泉在论战的布阵和论战的手段选择上的原因,这场论战最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形式遮蔽内容的倾向,杜亚泉即被误解为那个时代的保守派。杜亚泉的新闻思想与他的文化调适思想和市民社会思想相关联,构成了他新闻思想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家庭婚姻等社会问题备受瞩目。对此,作为非常关注这一问题的《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认为,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社会。但他所主张的改革是在不推翻原有制度习俗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之"长",以补中国之"短"。杜亚泉的家庭婚姻改革观体现了他的中西调和思想,反映出其思想具有进步与保守共存的两面性,也极具代表性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中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4.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之初,杜亚泉为革命的爆发而欢欣鼓舞,并对其进行热情宣传和介绍,颂扬、支持革命,但在短暂的热情之后,杜亚泉敏锐地发现革命后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杜亚泉这一"由热情而理性"的转变,是其认知水平逐渐提升的表现,也是革命本身不足开始显露的重要表征。更为可贵的是,杜亚泉能在短时期里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去解决问题,针对革命的先天不足,他试图从革命后续的建设中去努力,借此以完善与巩固革命。  相似文献   

5.
以知识分子情怀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来梳理、分析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会发现映照其中的杜亚泉思想上的救国思路: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为国民普及通俗之科学,为民族引进先进之思想,完成对内忧外患的国家的救赎,以期实现国民的素质提高、国家的日渐强大、民族的生生不息。从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来反观当今知识分子的信念与理想,并从他的科技救国思路来思考当下的科学与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亚泉是我国近代百科全书式学者。民国初建,政治问题非常突出。杜亚泉针对现实,主张法治,拥护共和;反对集权政治,主张调剂集权与分权;反对官僚政治,倡导减政主义。他的政治改革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性,对我国当前的政治改革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纾与杜亚泉这两个在清末民初具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杜亚泉在自己编辑的刊物上支持林纾的翻译,开启了林译小说报刊登载的先河,林纤也以自己的翻译给予杜亚泉编辑的刊物以大力支持.同时两人都因保守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调和的立场受到了五四新青年派的批判,有着相似的遭遇与结局.  相似文献   

8.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他在国内较早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怀着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选择教育以培养国民成为“科学的劳动家”,进而弘扬科技与道德相结合的现代文明。为此,他通过各种手段开展科学教育,其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既重视普及科学知识,又倡导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还倡言科学理性精神,而他以科学素养来评析社会、关注人生,尤为与众不同。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亚泉认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在于其未能像西欧那样由古代贵族阶级文化演进为近代财产阶级文化,以及贵族文化与游民文化的消长更迭,而财产阶级和市民社会的匮缺,正是辛亥革命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中等阶级和妥协宽容,是杜亚泉民主转型论的基本要素.这些观点看似迂远,却切中政治发展之肯綮.亨廷顿关于20世纪后期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著名论断,可谓杜亚泉民初之民主转型论的世纪回响.  相似文献   

10.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郑师渠杜亚泉(1873—1933),浙江绍兴人,原名炜孙,号秋明。为近代著名的科学编译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更因主编《东方杂志》和以伧父、高劳的笔名发表了许多论述中西文化的文章而闻名。长久以来,被视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1.
杜亚泉认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在于其未能像西欧那样由古代贵族阶级文化演进为近代财产阶级文化,以及贵族文化与游民文化的消长更迭,而财产阶级和市民社会的匮缺,正是辛亥革命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中等阶级和妥协宽容,是杜亚泉民主转型论的基本要素。这些观点看似迂远,却切中政治发展之肯綮。亨廷顿关于20世纪后期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著名论断,可谓杜亚泉民初之民主转型论的世纪回响。  相似文献   

12.
杜亚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自然科教科书编辑者。讲求实学、救世济民的理想和对自然科教科书作用的认识,是他编辑自然科教科书的动因。他提出了选择教材的"四要件"思想和应处理好的三对关系,并贯彻和体现在其所编辑的自然科教科书内容中。他编辑教科书的思想与实践发挥了重要的启民智、育新人的历史作用,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1月17日,全国纪念杜亚泉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学术思想讨论会在他的故乡浙江上虞市举行。拨开历史的烟云,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杜亚泉得到高度的评价和庄重的纪念。 一 杜亚泉(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笔名伧父、高劳。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11月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今上虞市东关镇长塘村)。他自幼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16岁一举而中秀才。学而优则仕的坦途在前,他的思想却发生了  相似文献   

14.
1912-1922年间,杜亚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以《东方杂志》为舞台,集中地表达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思想。他们倡导的和平、民主、文化的国家主义思想有合理可贵的积极价值,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5.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科学界的先驱”。由于诸多原因,对其研究长期被边缘化,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检省,他的科学观和科学教育活动才倍受关注。但从研究深度和视角看,关于他的科学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以及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和现实意义等尚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一位科学教育和思想启蒙的先驱。他秉持科学救国的理念,毕生通过各种途径,尤其借助编辑科学用书和主办学术杂志,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和民风转移。他所留下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科教兴国”和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亚泉国民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征:国民教育为社会改革的根本;国民教育重在改造国民性,陶铸理想国民;国民教育应倡导教育普及和教育体制改革.杜氏国民教育思想深刻而丰富,对当前国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中,学衡派、梁启超和张君劢、梁漱溟、杜亚泉的关系相对松散,但也互相支持。吴宓、梁漱溟、章士钊、梁启超、杜亚泉等人都有各独立的交往圈,这些圈子通过学校、报刊、社团等途径聚集起来。吴宓、梁漱溟、梁启超等人与上、下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有承上启下的关系。桐城派、江西诗派的人物给予章士钊、吴宓等人以支持。还有一批“宿儒”和“国学深湛”之士以及一批异国“同道”,也以各种方式令文化保守主义者感到“其道不孤”。这些人士各自的初衷和思考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理论、舆论和情感、物资声援作用,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成为启蒙时代另一种独具价值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20.
杜亚泉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化调和思想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开放心态、辩证分析和理性思考,在当时的"五四"思想界还是独树一帜的,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