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学科史学视角,以文本批判分析方法,文章考察《大英百科全书》(1888)之"中国"词条的撰写者、英国国王学院汉学教授罗伯特·唐古拉斯撰写的《中国文学》(1875),窥见当时英国学界对汉学研究的渴望状态,揭示英国学界对中国文学的贬损态度,指出当时英国学界研究汉语言文字中存在的问题:(1)汉语言的基础知识薄弱;(2)研究者多为来华传教士,仍有许多人不能通读汉语源文本;(3)英国汉学界收集的经典文本不全面;(4)以古希腊和古拉丁语为纲,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为范,强硬地评判中国文学的优劣。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在其小说《钟》里建构了多重镜像,女主人公多拉辗转于由自我之镜、他人之镜、空间之镜等构成的“镜城”之中,经历了自我迷失到自我重建的艰难历程.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逻辑,多拉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只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默多克构建了以“关注”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陷于拉康悲剧论断中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新闻     
《今日历史》2010年04月《卡莱尔的国王》托马斯·卡莱尔无疑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著名的文豪,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占据了舵手的位置。或针砭时弊,或借古讽今,或细细记述精神的再生之  相似文献   

4.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发生的语言论转向深刻地改变了作者的地位,上帝般高高在上的作者沦为"现代的抄写者"。英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可怜的KoKo》可以看作是一部隐喻文本作者地位下降的寓言,从语言表征危机和知识霸权显现两方面解构了传统观念中的作者权威。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正后的《婚姻法》增设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填补了我国婚姻立法的空白。如何完善这一制度为法学理论界所关注。文章就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等问题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晚清以降,《管子》愈加受到世人关注,成为民国时期政治语言的重要来源。《法声》杂志曾试图通过解释《管子》以取鉴现实,进而推介法律知识与改革理念。其解释通俗浅显,本自法学范畴,然而却逐渐转向政治学领域。从参照《管子》研究法学,转向以之劝诫统治阶级,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更反映了国民政府日渐衰败,腐朽政权不能实现真正法制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重新分析和解读了老舍长篇小说《离婚》中隐含作者的性别立场,得出了与之前大多数研究观点不同的结论,即隐含作者并不能定性为男性中心立场,因为在小说文本中其立场处于摇摆和变动之中,而非恒定的状态。在运用性别研究方法分析文本时,不应该以文本对男性或女性关怀的"量"作为衡量隐含作者倾向的标准,而应抛弃静止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其变动的可能性以及变化的过程。提出了"无中心立场"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思考,指出相比"男性中心"和"女性中心","无中心"或许才是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1889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御赐”《大日本帝国宪法》,标志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表面上看来,英日两国都是君主立宪制,但在实质上有极大的不同。第一,君主的地位不同。在《权利法案》中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  相似文献   

11.
《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18世纪的航海家,留恋出海,饱经历险;一个真理的求索者,舍生忘死,追求极至;一个人性方舟的守望者。通过潜文本研究,以反传统的批评手法再现格列佛的世界观嬗变过程,对于重新解读《格列佛游记》的主题意义和文学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百花文学”出现了一些描写离婚叙事的“突破题材禁区”的作品:孙谦的《奇异的离婚故事》、丰村的《一个离婚案件》、秦兆阳的《归来》、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布文的《离婚》,但由于“百花文学”是处于“十七年文学”特殊时期,是“国家体制文学”“共和国文学”,是呈现“一体化”趋势的,因此这些作品必然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并从婚姻的缔造与维持、知识分子与共产党员的对立关系、未离成的离婚叙事来探讨离婚叙事中的政治化以及将“儿女情、家务事”通过政治因素的干预,提升为“宏大叙事”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评点者侧重文本细读,多向挖掘文本意旨,凸显《金瓶梅》广泛的意义承载。市井风貌是小说题旨的外在表现,劝惩之旨突出小说文本的功能效应,泄愤说则为文本最为内在的题旨指向。《金瓶梅》评点者的题旨论述提升了文本的艺术价值,成为小说家体验崇高的方式,焕化成评点者生命精神的存在表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重新分析和解读了老舍长篇小说《离婚》中隐含作者的性别立场,得出了与之前大多数研究观点不同的结论,即隐含作者并不能定性为男性中心立场,因为在小说文本中其立场处于摇摆和变动之中,而非恒定的状态。在运用性别研究方法分析文本时,不应该以文本对男性或女性关怀的“量”作为衡量隐含作者倾向的标准,而应抛弃静止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其变动的可能性以及变化的过程。提出了“无中心立场”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思考,指出相比“男性中心”和“女性中心”,“无中心”或许才是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材料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英国制度创新的过程和具体知识点——《大宪章》、《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明晰英国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主线:由无限王权到有限王权——由国王主权到议会主权。  相似文献   

16.
唐圆鑫 《海外英语》2014,(10):160-16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影响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在译入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在顺应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哀希腊》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中的意象传递问题。透过拜诗意象汉译的流变来审视经典文学作品复译这一历史现象,解读翻译主体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高厄在他的盎格鲁-诺曼语诗歌《人类之镜》中进行社会批判和道德考量。本文旨在回归语境,研究高厄如何采用拟人化寓言、等级讽刺文和训诫文等形式阐释罪恶和美德的关系,表达对道德丧失的愤怒,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扩大道德说教范围,达到向社会说教之效,与同时代文本构成互文。在14世纪70年代英国内外交困的境况下,高厄为个人救赎和社会发展谏言,表达了对精神家园和社会风气的道德召唤。  相似文献   

18.
从整个水浒说话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文本形态不断经历着由口头到书面,再由书面返回口头的流动过程。带有明显的表演性口头叙事印记的书面小说作品《水浒传》,正是水浒说话的文本形态在口头与书面的互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巅峰之作,呈现出书面性与口头性交融的文本特色。随着文人化和书面化的不断增强,《水浒传》小说又逐渐打破了说话行为的模式限制,转向了经典化与文学化的演进之路。  相似文献   

19.
秦杰 《历史学习》2006,(4):37-38
近日,在辅导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权利法案》理解为英国的宪法,仔细探询起来,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权利法案》本身就有“法案”二字,极易给学生以误导;其二是教材中将其内容概括为“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似乎其法律地位至高无上;其三,教材中还说,“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既然是一部“法案”,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英国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因此学生便认为《权利法案》就是英国的宪法了。其实,英国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也就是说,它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只是由宪法性法律、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组成的宪法体系。英国宪法这种特  相似文献   

20.
民国元年的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有原则的妥协,更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议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又是涉及"改朝换代""脱胎换骨"的大事,遂举国关注。其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中立骑墙者亦有之。辛亥议和期间《大公报》所刊载的诸多社会舆论有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即希望南北政府竭力避免战祸再起,期待和议早日达成。以《大公报》为中心文本考察和议期间的社会舆论,不仅能够从所选文本对于南北议和的报道与评论中了解该报刊论者群体的政治立场及态度,也能够窥见民国肇始而专制未破之时变幻多端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