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赫鲁晓夫上台执政时 ,斯大林模式已经严重僵化 ,各种弊病日渐暴露。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因而成为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每一位领导人上台后都会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斯大林上台伊始,就结束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开始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又开始了"赫鲁晓夫改革",接替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开启了"勃列日涅夫改革",而1985年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最终没有让苏联走向强大,而是走向解体。那么,历届苏联领导人上台后为什么要对本国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些政策是相互对立的还是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些政策都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即苏联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国家经济建设上都面临着"强国"还是"富民"道路的选择,而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强国"之路,造成国进民退。本文就试图从"强国"还是"富民"的角度分析苏联历史上历次经济政策的变动原因,及对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形成一个比较认识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上台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及其它种种错误,采取了拨乱反正的一系列措施:公开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斧”,解放人们的思想;平反冤假错案,恢复正常的社会政治关系;在思想文化层进行“解冻”.赫鲁晓夫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扭转了社会生活的极不正常状态,促进了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其改革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农业发展迟缓,其根源在于发展农业的体制上存在严重问题,这是由斯大林时期超高速工业化政策所产生的。本文分析了斯大林时期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形成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赫鲁晓夫对农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造,并在分析比较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揭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局限性及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强烈地期待着改革,战争胜利亦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但斯大林仍坚持原来的体制,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在斯大林看来,战争胜利证明高度集中的体制是最有效的,因此也不能改变的;二是战后斯大林个人迷信已发展到神化的程度,而高度集中的体制是神化斯大林与神化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三是战后斯大林并没有离开战备政策;四是为了进一步统制农业与加强对农民的榨取;五是斯大林对外部世界认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啦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调整与改革,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戈尔巴乔夫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揭露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不是赫鲁晓夫个人的行为,而是苏共高层领导集体认可的。1955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降低当年纪念斯大林诞辰活动的调门,成立了专门的波斯别洛夫小组负责审查大镇压时期的资料。1956年2月1日和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两次开会讨论波斯别洛夫的报告,主席团成员对在代表大会上揭露斯大林没有分歧,分歧在于揭露的程度。但报告的正式文本在苏共二十大召开期间才形成,是波斯别洛夫的报告和赫鲁晓夫的文本综合而成的,苏共高层领导传看了这份报告,有些人还做了补充。2月25日晨,赫鲁晓夫作了这一报告,要求保密。事实上,苏共很快向党团员、干部、积极分子进行了传达,报告的内容被广泛知晓。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其影响体现在: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意味着滥杀无辜、破坏法制时代的结束;开启了改革的大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声。当然,赫鲁晓夫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在赫鲁晓夫看来,将斯大林遗体移开,应该象征着一个旧时代——建设苏联社会主义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建设共产主义时代的开始。普通的中国读者通常都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粗暴举动极言之为焚尸扬灰。那么,赫鲁晓夫焚尸扬灰的真实情形到底如何呢?反斯大林:赫鲁晓夫权力的祭品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并抨击斯大林实行的大清洗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该报告产生了轰动性效应,其影响难以估量。而史学家们证实,赫鲁晓夫的做法首先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政  相似文献   

13.
一份高三联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分析《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与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全面展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人教版在教材的处理上与其他版本略有不同,不仅谈经济改革,也谈政治改革。了解苏联的成就与挫折,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二、三十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概称。东欧、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基本上沿用了这一体制。由于形势变化发展,五十年代后,各国相继对其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到八十年代,又掀起一场新的改革浪潮,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一种倾向,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失误,是历史的误会,因而要与之彻底决裂,结果最后拋弃社会主义制度。前苏联,东欧近年的剧变就是从否定斯大林模式开始。因此,如何评价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实质上是涉及到改革朝什么方向进行的大是大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弄清楚。  相似文献   

16.
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开始,计划经济体制曾一度在全世界走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显露出与生产力发展的不相适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掀起了经济改革的浪潮。尽管各国的具体时间、方案、程序不尽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向市场经济推进。纵观我国的改革历程,我国的改革也是以市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一个年头。今天,当我们面对累累硕果探索其原因时,不难看出,它的巨大成功首先来自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勇敢冲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源于"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我国及一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至今日,影响犹存.并形成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思想障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经济改革为什么必然导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其终极原因何在?我们必须跳出理论经济学的狭窄领域,从更深的层次──人的本质上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时期,尽管中苏关系中存在着若干摩擦与不愉快,但却没有发生大的冲撞。赫鲁晓夫主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但也正是赫鲁晓夫的主政,开启了中苏论战的闸门。当然,这决不是说双方争吵的责任应该由赫鲁晓夫个人来承担。中苏双方都曾为阻止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进行过艰苦努力,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两个最大的共产党终究没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中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