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意识”是指思维主体了解自身所认知的过去是什么,所要传达的概念是什么。历史意识之所以称为“意识”,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与人们理性思考有关的对象。笔者认为,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十分关键,也是评价“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课要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叶小兵教授也强调:"历史是具体、动态的,历史课要讲得真实鲜活,就离不开细节。"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讲解  相似文献   

3.
正"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作为人文学科,历史课应该有自己的独特学科特色,笔者认为有两点必须坚持:第一,应该利用历史课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探究意识。第二,历史课应该让学生学会感悟历史,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历史课,不该是死  相似文献   

4.
从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改变历史课被学生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的尴尬处境,必须建立一种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5.
所谓"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历史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历史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和高效呢?笔者认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历史课程是传授历史学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以普及历史常识,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基本特点。"基础性"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正确、客观的历史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学任务,可是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缺乏对历史意识的重视,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所忧心的。不仅很多学生不明白"学历史有什么用",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同样认为历史课是副课,是"小科",减负就应该把历史、政治等学科砍去。这种现象令人感到悲哀。历史课与偏重工具性质的语、数、外不同,与有实际操作技能性质的理、化、生也不同,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精神意念等的建设上。在笔者看来,把历史教育目标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强化国  相似文献   

8.
桂花 《湖南教育》2002,(1):25-25
历史课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形成开放意识、国际意识,自觉继承人类的优良道德传统。历史课的功能不可忽视。然而,据调查,有部分初中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甚至讨厌上历史课。为什么会有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历史的现象呢?第一,历史现象、历史史实纷繁复杂是部分初中学生厌学历史的一个客观原因。历史史实发生在过去,历史现象不能重现,师生在教学中只能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想象。历史年代的久远、历史知识的浩繁、历史现象的复杂,对一部分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课内容过去性的特点,很多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变学生厌学为乐学,是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怎样让学生感受曾经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时代性,成为历史学科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体验教学的角度,从"讲历史——做历史——演历史——还原历史——调查历史——论从史出"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历史课枯燥无味、生硬呆板、气氛沉闷,这是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目前课程改革中必须重塑历史课堂,使历史课有鲜活的生命力,还历史课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历史教师能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迈出了课改的第一步。一、兴趣是推动历史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和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与人的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认识越深刻,情感越强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兴趣可以使人…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通常以讲解为主。许多学生并不讳言:“我不想学历史”、“对历史没兴趣”……其实,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并非一日,也非一地。教育部1999年对北京两千多位学生调查表明,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历史课占前5位;学生对8门课程最喜欢的程度,历史课倒数第1位;学生认为“枯燥、没意思的课”中,历史课居第1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呢?如何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观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控求某些东西或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而历史学科因其内容的庞杂和时间的久远,长期以来被当作死记硬背的"豆芽科",使很多学生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3.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高中历史课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课堂模式要彻底发生改变,努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发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主动探究,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对学生通过非课堂渠道得来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加工整合,使学生能有完整而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在历史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当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怪现象:喜欢历史,却不太喜欢历史课。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是什么原因使这种"种瓜得豆"的现象出现呢?笔者认为,因为学生缺少了对乡土历史的教育与感受,才会产生这种"知行向背"的学习效果。我们现行的教材比较"传统"、比较"标准",许多内容高度概括,众多的答案是现成的、早已预设好的,说教的味道很浓,学生的想象力、自由探索的精神和活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没有能够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  相似文献   

15.
不少学生认为"历史课太枯燥太乏味"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是左耳听右耳冒没有一点兴趣,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本身的方法。把本应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变成了"闷课"、"死课",使学生越来越感到索然无味。那么如何使初中历史改变目前的困境呢,使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在很多职高生的眼里,历史课无关他们的前途,因此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上经常看课外书、睡觉,对历史课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职高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只要教师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在职高历史教学中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华章》2008,(1)
"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历史课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初中阶段的历史新教材,由于受到课程标准、教学时间限制,过分强调"小而专",使新课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历史学科本身又是一门"小科",假如历史教学中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不重艺术,课堂上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历史教学将是"一潭死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上好每一堂历史课,是我们历史教师肩负的责任。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高效率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本人认为,教师应具备"三力",注重把握"五性"。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课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让学生了解历史,培养爱国情感,让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学好历史课,就要有学习历史的良好动机和浓厚兴趣,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目前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少对家庭、对社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为学生铺设多种学习途径,通过学生与历史"互动共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历史,并通过历史"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