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某些出版社死亡将成必然 W先生:安民你好,多次在电话里听你谈及出版社死亡,我们能否深谈一下呢? 安民:很高兴同你谈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2.
出版业资本营运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出版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出版业的资本营运问题也受到了出版界内外的广泛关注.融资、投资、并购重组等,已成了我国出版界目前最热门的话题;并且,不少出版单位已在积极进行资本营运的探索.湖南出版集团斥资6000万元购得诚成文化11.3%的股权,取得了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格;杭州市店筹集资金4000万元,买断国泰商厦1-3楼共3640平方米的商铺经营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参股福建南纸,江西的三家出版社参与晨鸣纸业新股配售;山东德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收购一家中药厂,组建中德新华药业有限公司……种种迹象表明,出版业的资本营运,正在形成一股热潮.  相似文献   

3.
逝者的嘉言     
傅雷先生这篇文章,看来可能是难忘的一九五七年应诏建言的吧。尽管时过境迁,缅怀斯人,言犹在耳!遥想当年实在是对出版界发聋振聩的惊雷。如今重读此文.首先有两点深刻的印象:一是重视人才。所谈出版社人员配备情况,都环绕着人才问题,迫切需要培养人才,正确使用人才,切  相似文献   

4.
全国出版界十分关注的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已于9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代表和各出版社的代表聚集一堂,向获奖的109种图书的作者、编者、出版社表示热烈的祝贺。与会的代表一致表示:这些获奖图书是我国1995年至1996年12万种新版图书的优秀代表,是新闻出版工作推进阶段性转移的重大成果,是全国出版界向党的十五大奉献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大学出版社从首批恢复和新建的四家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家,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出版界一支不可小视的劲旅。进人21世纪,在改革大潮的涤荡下,中国大学出版社何去何从,如何面对国内外出版界的激烈竞争,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郝振省先生。 问:作为研究出版科学的著名学者,您对中国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有何看法? 答:中国大学出版社是中国出版界的新军,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和标志。与一些地方出版社相比,大学社有自己得天独…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优秀出版社、良好出版社社长总编培训班上,广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彭匈受本刊委托走访了8位社长总编,征求他们对本刊的意见。这些意见不仅对我们的启发帮助很大,同时反映了出版界同仁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值得发表出来,以资交流。  相似文献   

7.
西方出版社经营艺术拾粹周奇四个“合适”德国出版界流传一句名言:出版社的经营艺术就在于,将合适的作者的合适的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这四个“合适”很精辟,可谓西方出版社经营艺术的高度概括。出版社作为企业,当然要寻求资本增殖。资本增殖的数量和速...  相似文献   

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出版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报纸上得知,福建教育出版社以两千万元巨资收购了一家化纤企业,实现了资本的跨行业扩张。目前该出版社下属共有八家企业。如果说,前几年出版界在争论出版社是否以发行为龙头时,表现出面向市场经济的犹豫不决的话,那么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做法已完全是市场行为的资本运作了。毫无疑问,这家出版社正沿着产业化的道路发展,为国内出版社带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9.
《现代出版》2012,(3):77-78
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出版社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界一支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出版社发展道路,因而它理所当然地成了众多出版产业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一批在出版产业界有一定  相似文献   

10.
怎样建设出版社的计算机管理网络中国劳动出版社唐圣平目前,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出版界关注的话题。各出版社纷纷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目前已拥有较为完善的出版社管理网络的有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建立出版计算机管理网络,就是建立完整的、...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台湾解严,台湾社会在迈向工业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深刻的变革。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出版界。从书籍开本的变化及彩色封面的兴起,到出版策划的全面引入,出版界进入了全面竞争的商业阶段。广告、直销成为发行的主要手段,一大批新出版社成立,许多传播机构及企业的出版社成为出版界的生力军。在一些出版社或倒闭或由盛至衰的同时,一些大出版公司开始崛起。文学出版社依旧占有重要地位,但译著已充斥图书市场,期间还伴着日本漫画的大举登陆。七十年代较具规模的出版社有正中、台湾商务、台湾中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版业要腾飞,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发展和繁荣中国出版产业目前亟待解决哪几个问题?听听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亚太出版商联合会副主席于友先是如何为出版界针灸把脉献良方的? 于友光认为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出版市场最大化。出版市场化既是出版产业化的基础,也是出版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出版产业化发展必然要求出版市场最大化;出版市场最大化又为出版产业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有资金向出版产业的流动,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本最大化,应该允许和鼓励私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的投入也是要实现资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出版业市场进入与退出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真研究与解决好出版业中的进入与退出关系问题,是我国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适当放宽出版社的市场准入,增强产业竞争强度,通过市场手段使出版资源和市场向优势出版社转移和集中。 1.出版业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零散型的产业。主要表现为:出版社总的进入壁垒低,企业数量众多。 第一,资本需求。我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设立出版单位要求“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这个门槛不高。在美国,设立出版单位仅需缴纳少量注册费,所以美国登记的出版社有28 000多家,年出书一种以上的有4 000多家。德国有出版社2 632家。…  相似文献   

14.
一、图书质量下滑的特定环境 近年来,图书质量下滑越来越引起出版界的关注。对如何提高图书质量,出版界也提出了种种对策和建议,集中起来主要有:提高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宏观质量管理和微观质量管理并举;设立质量监督检查机构;开展图书质量万里行活动等等。无疑,不论哪一种建议都对保证图书质量有积极效用,但也应看到,这些举措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脱离出版环境的变化来谈图书质量,确有隔靴搔痒之嫌。图书质量的大范围、大幅度下滑,是在出版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下,是在“图书是商品、出版社是企业”观念确立情况下,是在出版社迈向市场过程中出观的。显然,对图书质量的认识、提高图书质量、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撇开这些特定的出版环境都是不妥的,也最终找不到实现优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企业的经营竞争中,人们一般认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就是要让自己的产品或研究开发能力打败竞争对手,因此各国企业都十分关注“竞争”,这样就有了“商场如战场”之说。在出版界也同样存在着这样问题,一旦有一个图书新市场被一出版社发现,一经开拓,自然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其他出版社的争相仿效,竞争也随之激烈,直至市场出现饱和状态。图书产品也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由低到高、由高到低,最后退出市场。但这时新的图书市场又  相似文献   

16.
看过全国第五届书市给人印象最深之一的是抢手的畅销书,同行们议论最多的莫过于畅销书。读者排着长队购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翻开《乱世佳人》的续篇《斯佳丽》的版权页,跳入眼帘的是“印数:55万册”,据说所剩无几。……畅销书,诱人的畅销书!出版社的骄子,编辑们的宝贝,读者的宠儿。曾记得一位出版界的长者说过:“我这辈子要是能编两本像样的畅销书就好了!”在书市上也听到一位西部地方出版社的社长叹道:“我们要有两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也开启了中国大学出版兴起和发展之门。虽然中国的大学出版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大学出版的真正发展和壮大则是近30年的事。30年来中国的大学出版社锐意改革探索,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界的一支有很大影响的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大学出版社发展特色的独特发展道路,受到世界大学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当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出版社也在进行以转企改制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改革探索。本文简  相似文献   

18.
缪宏才 《出版经济》2004,(11):16-18
大学出版社近五六年的迅猛发展无疑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个亮点.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9.
书业内外     
翻译危机不容回避 《光明日报》发表署名陈应年的文章说:1994年,季羡林先生就提出了关于“翻译的危机”的警告,指出译文有问题的原因“一是外语水平,一是工作态度”。如何提高翻译读物的质量,是出版界和翻译界必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具体来说,加强出版社的管理和审读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出版人语     
入世后,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国外资本对出版的渗透。因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他们不占优势,无法把握市场。但是,一旦国外的零售发行机构进入中国,他们一定会与我们的出版社取得直接联系,然后通过市场进行逐步渗透,以畅销书趋势来影响出版方向。其实对这一点我们也不必担忧。第一,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的出版社走向市场。第二,只要出版社坚持党的出版方针,符合国家政策,同时出适合读者看的书,这样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出书的主动权在我们手中。发行渠道越畅通,对出版社越有好处,市场也会更加繁荣。当然困难也有。出版社适应市场必然经历一个转型期,要适应外国资本进入后的竞争方式,选题、人员结构、和内部改革方面都要配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