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开“感悟哲理”专栏,目的有二:一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加强作者和编者的交流,因为“哲理”文章从作者中来,而“感悟”文字则由《高中生》杂志社 员工完成。  相似文献   

2.
爱得太近     
新开“感悟哲理”专栏,目的有二:一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加强作者和编者的交流,因为“哲理”文章从作者中来,而“感悟”文字则由《高中生》杂志社 员工完成。  相似文献   

3.
箭鱼     
新开“感悟哲理”专栏,目的有二:一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加强作者和编者的交流,因为“哲理”文章从作者中来,而“感悟”文字则由《高中生》杂志社 员工完成。  相似文献   

4.
正散文是文学作品阅读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就写作的内容而言,散文一般有两种类型: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就写作的目的而言,散文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二是以表达哲理为主要目的。哲理散文就是通过作者对社会、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哲理散文所阐发的哲理源自作者的思考。源自作者观察自然或人文景观所产生的感悟、联想,  相似文献   

5.
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感悟与体认,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从作品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从读者角度看,丈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启迪人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言外之旨”、“韵外之致”。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孙道荣 《新读写》2009,(10):61-61
从孩童到老人,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不同的心好比不同的“门”,当我们打开“心门”时,人与人就走近了。作者用敏锐的眼光打量平凡的生活,得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周易》“观物取象”,以“象”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思维特色,就决定了“象”与歌谣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虽然,作为歌谣的“象”一那种清晰的画面,悠长的情感还不具有哲理内涵,但正因为它是具体直感的“象”,可以把《周易》作者们的哲理思考注入过去,可以让它去承载以感悟为特色的《周易》的思维方式,于是,《易》的作者便将民歌的片断撷取来,放到六十四卦的系统中去,让这些歌谣的片断既具有形象性,保外着它们的原始风貌,又让它们在自己所处之卦的具体位置上获得哲理的内涵,使之由歌谣之“象”变而为《易》中之“…  相似文献   

8.
本课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组略读课文(第9课)。文章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罗斯福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她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哲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是树立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以“采访”为拓展点,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锤炼走向生活的勇气。教学过程可以如下:一、“读”———感悟走向生活的哲理与方法1.“一读”,感悟生活哲理。(1)揭示课题…  相似文献   

9.
陈红 《现代语文》2006,(8):103-103
文章中的哲理,是智慧之花,是思想的结晶,是从日常生活的感悟中提炼凝缩成的。中学生写作文总是觉得哲理很深奥,甚至有些神秘,不易穿透,这其实是误解。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哲理,都孕育在个别而平凡的事物之中,就像金矿埋在沙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生活的矿沙中提炼哲理的“金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宏”观一道题,“微”观数学哲理,研究者对特级教师张宏伟的“割铁皮”一课进行记录和赏析:通过题组对比,让学生感悟真理不是永远都对;通过研透问题,让学生感悟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感悟探究的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余秋雨文化散文是作者在历史文化回朔中或文化景观的描述中的心灵漫话,它是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哲理思考又是对文化景观和人生的感悟,它是传统文化拨动作者心弦的乐章。  相似文献   

12.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耍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  相似文献   

13.
柔软     
缘事而发,情有所寄,看似随意,却能不枝不蔓,有的放矢,围绕着特定的主题而展开,有很强的哲理思辨的色彩。本文的物象是"芦苇",集中感悟的是它的"柔软"的特性,并由此表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感叹和珍视.是一篇具有浓厚哲理色彩的散文。  相似文献   

14.
胰皂泡     
“胰皂泡”美丽、轻灵,但易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进行联想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胰皂泡的形、神、姿、态、韵,从而赋予它生活的真实和心灵的感悟,表现了人生和生命的主题,充满了哲理。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阅读伟大的文学和哲学作品,去探寻“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对文本的赏析,来陶冶性情和感悟哲理。但我们决不要忘记,陶冶性情和感悟哲理说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材只是媒介,教师只是辅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凭教师的空洞说教、机械灌输,落实人文涵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何在呢?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素有“诗国”之称。古典诗歌中的哲理诗,主要表现作生活中有所感悟,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曲折委婉地揭示出某些生活的哲理;哲理诗一般多以五绝、七绝出之,篇幅比较短小;此类诗是哲理与诗情的有机统一,含蓄隽永,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7.
《酸的和甜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相似文献   

18.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要突出“感悟”二字,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作者描写的“春光无限”的美景.  相似文献   

19.
剖析《小王子》中的情节,从中感受到作者圣艾修伯里.安东尼的忧伤,试析其忧伤的原因,并感悟人生的哲理。  相似文献   

20.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一、自主质疑,引发探究首先出示作者感悟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问题引导探究:1.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生活”?2.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二、指导探究,初步感悟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