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丽华 《山东教育》2003,(13):12-16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教育能为每一个有尊严的个性提供发展的空间吗?教育如何让生命之间展开对话?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由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决定的,教育能决定师生的生命质量吗?常丽华老师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她的日记,留下了她对生命教育思考的轨迹。也愿我们有更多的老师能像她这样,做一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教育实践者。  相似文献   

2.
课堂之余我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十几年的学习,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还是考试时的高分?我想这些是重要的。但我觉的更重要的是提倡知识和能力并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能用数学的角度去看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曾经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  相似文献   

3.
<正>爱恩斯坦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数学最大的育人功能,正是在于数学也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它有利于帮助人们去学会思考,如果数学的教学不能使学生学会思考,这样的数学毫无意义.按照爱恩斯坦的观点,当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以后,留下的便是教育.那么,当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忘掉以后,留下的教育就是学会了思考,这才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1]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英国大哲学家A·N·怀特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智慧,而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一种失败。”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我们的教育惟独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教育又怎能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难怪有学生会这样说:“你们老师在课堂上只给我们压力,不给我们魅力,…  相似文献   

5.
学从问中来     
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经常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老师把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丝不明白的地方。不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不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难道真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吗?学生真的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  相似文献   

6.
婷婷: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刊登有关家教知识,和广大读者一起学习掌握家教科学,并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家教知识竞答活动。望读者与我们一起参与。问: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是教子做人。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主要区别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3.2 关于命题的重点:强化主干知识,强调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这也是对命题者的要求.作为备考者,我们应如何应对?我想,我们至少应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哪些是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的稳定性和它的变化.(2)我们如何认识主干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中学数学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建构知识,通过他们自主的、积极的尝试获取知识,教师灌输式教学的传统要予以改变,这样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深刻度大大加深、知识记忆的程度也远远大于被动接受."十多年前开始的新一轮课程初始,课程标准提出了上述的教学改变和教学理念,时至今日,我们回头看看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去实施学生积极课堂参与呢?本文将从成因、现状等角  相似文献   

9.
一篇学生征文的"刺激""我们不喜欢像木偶或者道具一样被老师刻意点缀在活动的某一处,不喜欢目光呆滞、神情木然地听大人们没完没了地讲话,不喜欢老师总怕我们在活动中出差错而一遍又一遍地教导。我们喜欢自己策划、自己创造、挑战自我、充满新奇的教育。"这是2005年春天,我读到的一篇学生征文《这样的教育,我们喜欢》。扪心自问,学生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到底做了多少?我们的教育究竟给孩子留下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理念:学校不是教育的独行客 在学校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听到这样的对话:"老师,我的孩子全靠你们了."是家长的信任还是家长面对教育的尴尬和沮丧?难道仅用老师的双手就能托起孩子的明天?这到底是教育的荣幸还是教育的悲哀?德国有位哲人这样说:"国家的明天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还不如说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学校的教育不应是教育的独行者.我们尝试改变,力求突破,家访无疑是最直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如何更深入地揭示教材,使学生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我们感到,除了教师对作品要有深刻的感染而外,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儿童具体情况(如象他们旧有的知识,他们的思想、情感等等),以及所要采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教好这门学科,怎么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里更加高效地领悟知识?如果仅仅是凭几本教材、若干练习等,是否能够适应现在及未来历史教育的要求?在这一思索的过程中,我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一个技术上的手段。但仅仅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知识合理有效地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那些将来不从事科学专业工作的学生,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科学教育?换句话说,科学教育最终给人留下的、可以让人终身受用的是什么?很显然,不是记住的知识,因为不常用的知识忘得很快;而是学到的方法,更是获得的能力,以及培养成的情感、意识、习惯、态度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何今天读起来却让人感到些许陌生而又深受触动?也许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句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审视当下的一些教育现象,总会引发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如何实现好的教育?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慕名走访了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尽管正下着雨、天气有些冷,可学校盎然的生机与活力仍旧扑面而来,源自师生生命深处的自由与快乐的气氛始终  相似文献   

15.
记者:您怎么评价钱学森在科技创新和教育方面的贡献?这位杰出的大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正>雨过留下潮湿的印记,雁过留下轻盈的身影,爱过留下汹涌的激情。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堂课后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是印象,还是体验?是知识、还是能力?是情感,还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长久以来我都在思考:怎样才是高效的课堂呢?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三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我心中的高效课堂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营造民主化教学氛围,为学生插上想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无疑须经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怎样看待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等等。笔者就以上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和认识。一、我心目中的学生有位哲人动态地把“学生”的概念定义为: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我认为很有道理。这样的学生观,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首先当成人来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是可以任由家长和教师书写的一张白纸,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因而,在教学中往…  相似文献   

18.
学术殿堂的时代使命--创业与创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正在大步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这对历来以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为使命的教育事业,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比如说,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人才?我们应该传播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诸如此类历来早有定论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又变得模糊不清,成为需要重新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教育也因此必须深入改革和发展。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相似文献   

19.
理念:学校不是教育的独行客在学校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听到这样的对话:"老师,我的孩子全靠你们了。"是家长的信任还是家长面对教育的尴尬和沮丧?难道仅用老师的双手就能托起孩子的明天?这到底是教育的荣幸还是教育的悲哀?德国有位哲人这样说:"国家的明天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还不如说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学校的教育不应是教育的独行者。我  相似文献   

20.
当下农村中小学的责任,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观照: 首先,当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担负着文化教育与植根农村的双重任务.有人说,什么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就是让学生接受教育后,"逃离农村"的教育.农村,是我们学生的根,教师的根,教育的根,是我们这样一个农耕民族共同的根.如果,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身在农村、回避农村,致力于逃离农村,那么这样的学生,我们对他还能有什么样的指望?这样的教育,还有可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