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产生的背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抓住这一概念中很关键的两个词——"生活"、"活动",努力挖掘它们的内涵,并付诸于实践——1.课程的生活化。《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热门话题。生活化是思品课程改革的真正归宿,生活化是解决以往思品课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让儿童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用自己的方式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认识生活。通过密切联系儿童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7.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胡静 《辅导员》2011,(30):25-26
鲁洁教授说过:"生活化的课程反对的是一切不真实的假大空。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才会是被儿童所认同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实践活  相似文献   

9.
<正>一、根植现实——课堂的"肥沃土壤""生活即课程",回归生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只有坚决摒弃枯燥的、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回归生活,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品德课程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在生活中能学习到更多。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型课程"。"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时下也没有一个教师会怀疑生活对品德教学的重要,但课堂教学却不能是简单的生活引入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学习主题,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很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笔者就如何让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体现课程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生活化教学”,然而,这种生活化却又止于课堂,仍然忽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忽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  相似文献   

14.
倪宇涛 《教育艺术》2010,(2):76-76,75
实现儿童品德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宗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活。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指导活动,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怎样让我们的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由说教走向生活化、教学形式由说教走向活动化、教学时空由说教走向开放化、教学评价由说教走向多样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条"探究性、生活化、情境式小课题研究"教学模式,不仅上课得心应手,学生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反复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更应当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课教学要"开启生活之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