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调查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带有暴力行为的电影、电视剧。父母行为比较粗暴的家庭,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较多。  相似文献   

2.
何楠 《家教指南》2006,(5):47-50
在许多年轻父母的眼里,幼儿园里的孩子打打闹闹本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好多父母总认为这是小孩之间的小打小闹,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没必要大惊小怪。然而,不久前,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首次对2-5岁幼儿气质、行为所进行的评估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该项调查显示:20.8%的孩子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这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那么,什么是幼儿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先看下面的几个案例:  相似文献   

3.
闫丽 《学前教育》2006,(3):35-35
家长或教育者通过表扬或赞赏的方式教育幼儿,即是赏识教育。幼儿尚未产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在乎别人的看法。通过赏识教育,可以让幼儿卸掉心理胆怯害羞的包袱,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激励能满足幼儿内心的需要,使“你能行”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继而不断积累幼儿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2006,(7):56-57
“老师,小玉又抓人了!”随着孩子们的叫声,我发现历历捂着脸哭,坐在一旁的小玉一脸的无辜。我赶紧走过去,小玉着急地解释着:“我喜欢她!”我对她说:“喜欢别人也不能抓人啊,别人喜欢你,可是没有抓你,抓人是不对的!”她不再吭声了,显得很无奈。这是她第五次抓伤小朋友了,被抓伤的幼儿家长都有意见了,建议这样的孩子应该单坐。小玉的爸爸对我说:“老师,真不好意思,总是给你们添麻烦,要不让她单坐几天吧!”既然她的家长这样说了,我就把小玉调到老师旁边的小桌子单坐。游戏时,让她自己在桌上玩玩具,每当这个时候,她总会向一起玩的小朋友投去羡慕的目光,看到这些我心里酸酸的,同时思考自己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小玉毕竟是个孩子,这样会不会伤她的自尊心,但是就这样让她回去再抓伤别人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学会分享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应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应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教师不但要重视培养幼儿学会物质分享,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尝试与周围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使孩子们的他享意识不断巩固与深化。  相似文献   

6.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7.
幼儿攻击行为容易诱发一系列的问题行为.文章将绘画治疗应用于矫正幼儿攻击行为,探讨了绘画治疗对幼儿攻击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绘画治疗干预幼儿攻击行为的具体应用.绘画治疗幼儿攻击行为包括:创设安全自由的外部环境;分析幼儿绘画作品;培养幼儿控制、调整情绪的能力;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绘画治疗的移情训练.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里,幼儿爱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特点,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攻击性行为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影响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3—6岁是幼儿塑造个性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家长应格外重视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培养。如果任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社会化的进程。我在所执教的大班中通过一定的观察后,共搜集了48个案例,现将具体的结果呈现如下。一、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幼儿攻击行为,并使  相似文献   

10.
幼儿贿赂行为成因浅析刘书平《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也对幼儿的品德教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幼儿中仍存在某些不良的思想行为。贿赂行为就是其中较典型的一种。且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实:笔者所带班准备给杨阳...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把攻击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研究证明,婴幼儿期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一个高峰期,且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在童年被同伴评定为攻击型的男孩到成年期倾向于有更多的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理论,运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技术,对幼儿攻击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探讨身体攻击幼儿和关系攻击幼儿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行为多于女孩。身体攻击幼儿和关系攻击幼儿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信息加工缺陷。  相似文献   

13.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行为在人的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期是个体行为发展的非常时期,一方面幼儿的行为潜能正向实际的行为能力转化,另一方面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易于出现许多问题行为,正确认识并主动开展行为的教育与指导工作,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佟陈陈 《教师》2010,(3):116-116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这些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成人期望的习惯化的“错误”行为就常常被称为问题行为。如何去看待、处理问题行为,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尹冬菊 《家长》2022,(22):169-171
<正>分离焦虑是小班初入园幼儿常常经历的情绪问题,分离焦虑引起的攻击行为在幼儿园班级中也并不少见,如何正确引导幼儿减少这种问题行为,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本文对如何干预小班幼儿因焦虑情绪导致的攻击行为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希望对解决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提供支持。分离焦虑是学前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障碍,尤其在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身上最常见。分离焦虑源自长时间与照料者分离,离开家庭、来到相对陌生的班级中游戏、学习、生活时,产生的不安、紧张的情绪。分离焦虑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重要标志,3~6岁的幼儿正是告状行为不断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是幼儿向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及道德感发展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告状的动机也逐渐复杂。本文主要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观察,探索大班幼儿的各种告状动机,并根据动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者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20.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如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破坏物品等。在教育活动中,我和家长共同配合,采取措施,来逐渐消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