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证.科学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科学课教学的认识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自然》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它是儿童阶段有计划、主动去接触、认识自然现象的启蒙课程,是培养和发展科学素养的源头。如何有效地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结合多年小学自然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系统的科学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指导着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科学概念是指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实践与认识,把一些科学现象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知识系统。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科学概念需要学生掌握。但是这些科学概念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学生又受年龄特征的限制,他们对一些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只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又由于一部分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不高,对一些科学概念也缺乏系统的了解,造成许多科学教师在教学科学概念的时候,总是让学生强记概念内容,而不让学生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概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应该走好三步曲。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实践探究是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学会科学知识、研究方法与技能,还能提升科学的能力,培养科学情感,完善科学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一节好的科学课,可以让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些欲望就是小学科学的重要任务——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种子的播撒能够使科学课堂体现出科学味。本文从目标定位、问题设计、活动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研究如何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处处体现科学味。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学生真正“亲历科学探究”?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标、有意义的教学行为,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进行恰当地设计和教学组织。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握探究方向设计教学时,教学目标往往被有些教师看成无关紧要的“官样文章”,填写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文  相似文献   

8.
徐永虎 《考试周刊》2014,(33):159-159
三维教学作为高中新课改的教学目标,需要教材提供一些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既要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条件,又要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老师应该多设置一些新颖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科学,学生可以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想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喜欢上科学课,就得让学生觉得科学课并不难。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让小学生喜欢上科学课:让学生认识科学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重视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人类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对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更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所以说科学素养不是仅靠老师教就能培养出来的,而应是从学生的各种科学探究过程中感悟和积累起来的。因此,“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我们应在聚焦探究的全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以《研究纸》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寻找问题,确定任务,知道干什么。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探究行为有了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增加了多个"探究"学习课题,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从而掌握科学方法,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作为生物学教师,如何使探究活动尽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生物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呢?结合自身对新教材的认识及课堂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学生真正"亲历科学探究"?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标、有意义的教学行为,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进行恰当地设计和教学组织.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背景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合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具体事实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实践存在着一些弊端。超越事实的科学课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科学课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具体科学概念和概念性观念为核心,以具体事实性知识和主题为工具,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改进当前以具体事实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实践的策略是:改进现有的课程设计与编排;在科学教育中关注科学史的内容;改善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担负着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因此,在现今科学课上,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走近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走近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程四大领域内容之一的“生命世界”部分,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一直怀有浓厚好奇心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科学课教学中,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得以呵护,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情感。在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很好地亲近科学,只有让学生亲近科学,才能走进科学;只有走进科学,才能让学生领会科学的迷人魅力,进而热爱科学,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改下的科学课程一改以前"读、划、背"的陈旧模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积极参与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即实践、探究、体验的活动。积极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真经历每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教师认识到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时候只是浮于表面,小学科学课堂如何真正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显得十分重要。一、精彩纷呈,让科学探究兴趣高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实验课是兴趣高涨,对于一些理论探究的课毫无兴趣,这对老师来说这一类课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确实是一件难事,所以科学探究更要充分调动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