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下的品德课堂教学,十分重视活动化教学,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让学生感悟,通过感悟来明白道理、提升认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感悟是需要通过对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结果的思辨来达到的,只有思辨的过程才是"悟"的过程.思辨活动是超越于一切行为活动之上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正是一堂增量明显、实效性强的品德课区别于一堂活动叠加式的低效品德课所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有效利用生活资源,让生活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更具人文气息和生命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教育理念。如何把生活资源和教材有机结合,让生活资源走进品德课堂,提高品德课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从专题讲座到课堂教学研究,从集体备课到相互听课议课,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品德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提高课堂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是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这一广大教师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的重要前提.《班级中的"岗位"》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此课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孩子较强的岗位责任心.现将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想法整理出来,以期与教育同行一同关注品德课堂、聚焦品德课堂、研究品德课堂、优化品德课堂,探讨品德课堂中优秀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品德课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以生为本,追求优质、高效、和谐的课堂氛围,已经越来越成为品德课教师的共识。构建和谐的品德课堂,教师应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和谐的活动方式,拓展和谐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品德课许多课堂活动,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从中学到什么,学生不清楚,教师也很模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品德与社会也强调活动性。可见,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笔者认为,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品德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四个"重视"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一、重目标,让活动有鲜活的灵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  相似文献   

6.
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相结合,使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重新赋予它应有的魅力。正如鲁洁教授所说:"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富有魅力的品德课堂呢?笔者认为,一堂有魅力的品德课,应植根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应让儿童产生刻骨铭心、直入心灵的体验。因此,回归生活、活动体验、关注生成就成了品德魅力课堂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彩生活中无处无品德。我们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品德课堂置于广阔的精彩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把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教学将变得开放,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德课堂也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下的品德课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在课堂中占了主体;“生活”走进了课堂,德育实践性正在逐渐增强。但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品德课教学中追求“形似”,忽略了“神似”和“实效”。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现象进行诊断,找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一、对品德课堂几个教学片断的“问诊”案例一:《认一认祖国的行政区》(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认一认祖国34个省级行…  相似文献   

9.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感情;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品德课要求教师走品德课生活化的新路,将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重归生活。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感情;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品德课要求教师走品德课生活化的新路,将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重归生活。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图文载体,再现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插图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一提起小学品德课堂,我们更多地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说理性太强,比较空洞,还会听到有些教师说小学品德课实在是太难教了,要补充的内容太多,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让我们来听听浙江省杭州市一些品德课任教教师的声音吧。本期《特别关注》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研究"为内容,特选取"2014年度杭州市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针对每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身边生活实际着手,抓住"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做到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本文将以《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品德课堂的体验活动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胡海云 《广西教育》2007,(7A):46-47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提高主动性。”新课程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使课堂回归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学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组织学生活动,合理利用学生校外课程资源已成为品德课的一大特色。我们的品德课也越来越成为一曲曲学生活动的“交响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品德和规则教育、历史文化、国情教育等众多方面。但关于知识类型的常识型品德课经常体现不出品德课的灵魂,教师重视了它外显的系统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它的"品德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品德课堂无生机可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是品德课堂的生命。那如何通过把握品德课堂生命点、优化学习方式来提升有关常识型课型的品德学科的课堂实效性呢?一、寻找课堂基准点  相似文献   

15.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一个上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小学思课堂想品德课巧用、善用"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了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今小学生的品德课分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其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两门课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因此,教师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还在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回归学生生活,由"知识统领"向"儿童生活统领"转变,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构建新的课程文化。要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就数学课堂上如何关注人文教育进行了认真的实践与思考。一、把握人文性教育目标,激发人文情感我们有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品德、情感教育的主阵地,认为小学数学只要让学生会做数学题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关注品德课堂生活化已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品德的回归需要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情况,并使学生的认知在情境中提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教师要将情境贯穿思想品德课的始终,犹如一条丝线,串联起粒粒珍珠,最后形成美丽的项链。那么,  相似文献   

19.
吴秀会 《生活教育》2012,(10):48-49
当前品德课堂改革具有目标人性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参与全员化、评价多元化的五个特点。从综艺节目的角度解读品德课堂的改革,使以往负有神圣使命感的品德教学有了别样的感觉,如果用打造一台优秀综艺节目的态度来打造我们的品德课堂,是否能解决品德课堂实效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魏琴 《辽宁教育》2014,(9):48-50
正活动性是品德课程基本特征之一。品德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领并和孩子们一起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构建道德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有效的品德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真切。那么,如何从"学情视角"出发,合理设计品德活动呢?一、课前探路:化"泛调查"为目标明晰的实践活动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要真正上好一堂品德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前提条件。作为品德教师,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普遍存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