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瑞瑞 《大众科技》2014,(7):200-202
近几年,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方兴未艾,理论界也大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其源于宪法上"各级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规定。然而无论是深究法律监督权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还是细察检察机关的权力属性,都无法从中找到法律依据。应该从宪法的整体规定出发而不是片面地以"法律监督者"角度理解检察机关的监察权,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也不是宪法、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主业,以检察权监督审判权的制度安排来鞭策依法行政才是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真意所在,行政执法检查监督也才有合法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愈加庞杂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治理迫切需要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支撑,国家创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国家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选择。本文从创新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背景与研究背景出发,从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性与透明性、精准性、效率、应对与风险防控能力5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大数据如何影响国家创新治理,同时从科技发展监测、预见和战略制定、项目与计划管理、活动行为刻画、政策演化和效果跟踪5个方面描述了大数据在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中的应用情景。最后,就充分发挥利用大数据在创新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创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相应建议:转变政府创新治理的理念和治理模式、建立多层次创新监测数据整合平台、打通部门间的多层级创新信息孤岛、推行和实施科技创新信息的公开化、建立完善的创新数据管理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为进一步认识大数据在创新引领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彭心一 《科技风》2023,(4):56-58
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使算法与数据结合而产生的“大数据算法”应运而生。大数据算法作为数据管理、自动化决策甚至社会治理的新兴手段,在现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为切入点,以数字经济为研究背景,探讨大数据算法在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成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战略主动的重要抓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优化国家治理组织系统结构、提升并完善国家治理者的素质和方法方式,加快赋能国家治理高效化、科学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现阶段我国国家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面向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发展亟需场景扩展和人才供给,同时数字技术的负面效应对国家治理提出新要求。文章基于当前我国数字技术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提出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议,加快助力我国达到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和探析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运营过程,将公共数据纳入经济运行系统和国家治理体系,聚焦于新型财政体系建设,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协同发展能力的公共服务建设和公共数据价值挖掘视角入手,借鉴土地财政的管理方式以及制度设计机制,将参与主体、公共数据运营体系、实现路径等核心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讨论了数据财政的可行性框架,提出应重点强化数据财政体系的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特定功能以实现协同治理,进而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社会信用数据治理的管理和应用呈现割裂化、多元化以及效能低等问题,以数据要素的治理经验为基础提出使用标准化的信用数据作为信用治理的新客体,并归纳出信用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重塑信用治理的架构与运行逻辑。[方法/过程]指出我国信用治理的现状与困境,结合数据要素的治理经验与流转逻辑,提出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重塑信用治理的框架与运行逻辑,并重点论述机制与制度如何推动信用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结果/结论]在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支持下,能够形成以信用数据为流转核心的新型信任治理机制,以此为我国实现数字政府,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大数据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然而,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依旧是制约我国政务大数据整体发展水平提升重要瓶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政务大数据,破解“数字鸿沟”难题亟待学界探究。[研究方法]将TOE框架与中国具体的治理情境相结合,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务大数据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省级政务大数据发展水平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次,共有7种实现省级政务大数据高水平发展的路径;根据主导因素的差异,7种发展路径可归纳为:黄牛型(组织驱动型)、脱兔型(技术驱动型)和雄狮型(技术-组织驱动型)三大发展模式。黄牛型和脱兔型应尽可能向雄狮型的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彭忠益  卢珊 《情报杂志》2023,(7):65-70+92
[研究目的]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管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发展要义,如何运用大数据赋能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管理迈向现代化,已然成为当前理论界探讨的具有前沿性的学术话题。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管理的前沿关口即对安全事件的预测和预警,而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则在于此,能够为矿产资源安全事件预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研究方法]研究针对当前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事件预警面临的现实困境,旨在分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思维赋能矿产资源安全事件预警的运作机理,并提出大数据赋能下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事件预警管理的有效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大数据赋能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事件预警管理可以为决策的制定提供全新的支持,是对传统预警管理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未来预警范式的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数据等数字要素的广泛应用重塑了国家创新体系内部各创新要素及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生成逻辑,亟需完善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体系。从系统功能视角探讨了数字要素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过程、影响路径和政策方向。结果发现,数字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经历了“数码化—数字化—数字转型”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并且通过改善知识生产、知识扩散与知识应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在此基础上,基于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政策取向三个维度构建数字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框架,并从理论构建、监测评估、制度逻辑、场景发展四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当下,政府治理模式正由新公共管理模式向数字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其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为政府改善治理能力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新的问题。通过对政府在改进管理和服务的治理过程中,大数据使中央政府具备OTT能力、地方政府具备去中心化服务能力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了大数据在改善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带来府际关系与循证决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未来数字政府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袁红军  宁光芳 《现代情报》2013,33(11):25-28
知识咨询是深度的知识服务,大数据时代提升了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能力。为此,结合大数据与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的内涵,详细地探讨了大数据与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的内在关联性,构建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能力研究框架,提出了树立大数据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数字图书馆馆知识咨询能力、强化人才因素与数字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优化整合资源以重构知识提升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能力等对策,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提供新方法与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治理在促进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是提高治理能力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而突变是科研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研究突变状态下的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有助于解决系统封闭、数据壁垒等问题。[方法/过程]借鉴突变理论中的尖点型突变理论,以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为状态变量,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引起的熵增和系统外生域要素引起的负熵为控制变量,构建科研大数据治理模型(GM-SRBD),并对其机理进行解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可看作一个以突变性、随机性为特性,以模型上叶"无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基础,以实现模型下叶"有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目标,以"预备阶—逐进阶—临界阶—突变阶"四阶段为治理过程,以"环境融合策略(E)—网络梳理策略(I)—文化多元策略(C)—规制完善策略(R)—技术促进策略(T)"(EICRT)为五位一体治理策略体系,从而促进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外交融,并使科研大数据由无序趋于有序的动态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电力工程监理机制,分别从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4个方面,将原有工程监理与电力大数据进行巧妙融合,改变人工监理方式,构建同类项目数据库和本项目历史数据库。在进行工程监理过程中,实时采集本项目各项数据,同时分别抽取纵横向数据库中有用信息,与本项目进行实时对比,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补救。大数据与电力工程项目监理进行融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目前解决现存工程监理问题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杨滟  田吉明 《现代情报》2021,40(10):43-51
[目的/意义] 数字文化资源成为大数据时代最重要、最基础的战略性资源之一,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新的应用需求,为了解决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和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数字文化治理体系的建设。[方法/过程] 通过界定数字文化治理的内涵,分析数字文化治理的必要性,明确数字文化治理过程,从治理主体层面、数据层面、治理机制层面和治理技术层面4个层面架构了数字文化治理参考框架。[结果/结论] 并从数字文化治理机制保障,多元主体需求保障和治理质量保障3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字文化治理的策略,为数字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价值创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犯罪记录制度是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犯罪信息的登记、保管、查询、披露、封存以及消灭等与犯罪信息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总称,是现代社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犯罪记录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在犯罪记录制度的构建及运行过程中应积极履行其法律监督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数据作为全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数据要素驱动的创新创业正成为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鲜有针对数据要素价值化过程及其价值创造机制的研究。本研究针对新发展格局下数据要素价值化的难题,结合数据要素的“5I”社会属性,建构“要素-机制-绩效”这一过程视角下数据要素价值化的动态整合理论模型,系统论述通过数据银行实现数据要素多维价值创造的五阶段动态过程机制,也即低成本汇聚、规范化确权、高效率治理、资产化交易和全场景应用,讨论了落实这一机制的现实挑战和政策建议。本研究为打开数据要素价值化过程“黑箱”,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赋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而实现数字创新引领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迎合大数据时代发展潮流,应是图书馆迭代升级的基本方向。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兴起,我国陆续修改现行法规或颁布新规定,对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及网络运行中的数据安全等领域加强规范。但是,数据的权利归属等基础问题尚属法律空白,而该问题关系到图书馆如何因应大数据发展潮流和防范大数据开发利用风险,是迫切需要图书馆人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议题。[方法/过程]将图书馆大数据进行了原始数据和衍生数据的二层次界分:图书馆用户对原始数据拥有初始权利,可排除他人使用;图书馆合法收集的用户原始数据通过资产化、价值化形成的衍生数据,虽然其权属认定和权利范围相关法律法规尚未明确,但这部分数据归属于实现数据价值增值的主体即图书馆所有,符合财产性权利产生的法理基础和逻辑。[结果/结论]迈向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应从运营管理智能化、打破信息孤岛以及精准服务三个方面搭乘大数据发展的"快车",充分发挥大数据获取、分析技术的作用,把握大数据发展潮流的因应之道。为防范图书馆大数据利用侵犯用户隐私、个人信息以及数据歧视的风险,从图书馆层面、用户层面、行业协会层面以及外部合作层面,提出了从内而外多维度化解大数据开发利用风险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兴起促进了数据的开放与流通,使数据资源价值得以体现。基于国内主要交易平台的比较分析,我国大数据交易平台在数据隐私风险、交易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价格机制的探索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待突破困境。为完善大数据交易市场与流通体系的建设,大数据交易平台应从建立安全稳定的交易系统、统一行业交易标准和严格交易监管机制等方面强化自身建设,辅之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扶持为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