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文菊 《山东教育》2003,(23):122-122
角色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游戏之一。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对角色意识和角色规范的认同感。通过角色模仿,不但能强化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而且能使幼儿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阵地,幼儿园教育十分关键,它能够引领幼儿快乐地度过一生中的起始阶段,有效地引领幼儿开展学习和技能的提升.本文立足尊重幼儿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龄特点,结合游戏的突破手段促进幼儿的有效感知,在游戏中对游戏精神进行有效地探寻,逐步提升幼儿对于事物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我喜欢绿色,因为它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作为幼儿的领路人",让孩子在绿色的环境中成长"是我园的办园宗旨。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以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为平台,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让孩子在绿色的游戏环境中茁壮成长。一、潜移默化——为幼儿营造生态型角色游戏环境"老师,我带了纸筒!""我带了瓶子。"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存在方式。以自由、和谐为内涵的游戏精神来观照现有幼儿园教育,却发现它最为缺失的就是游戏的精神。现有教育存在着反游戏精神现象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时,因为过多强调游戏的发展价值,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强加于幼儿的游戏,忽略了游戏的享乐性,使得游戏空剩躯壳,失却了真正的游戏精神。二教育中幼儿的被动性。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培养、被促进被教给、被发展、被增进、被萌发的被动地位。这种主体与对象范畴导致教育与生活的分裂,导致了幼儿始终位于教…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教师要结合园所实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坚持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聚焦核心素养,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培养幼儿勇敢、坚持、专注、思辨、创造、实践等优秀品质。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活动是落实课程游戏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游戏和活动激发幼儿的潜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充分体现游戏精神是引领幼儿教育工作者组织区域活动的指导思想.本文简要讨论了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应然状态、实然状态以及如何使其归真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必须树立游戏精神观念,尊重幼儿的自由,唤醒幼儿的愉悦体验,鼓励幼儿自主探究。教师要以自主探究游戏精神引领幼儿区域活动,活动过程中尊重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学习,注意区域活动中的生成性。  相似文献   

8.
体育游戏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创编与实施红色体育游戏能够唤醒并激发幼儿教师的生命自觉。幼儿教师可通过深入解读“生命自觉”,借助写意的思考方式,提炼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并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使之成为红色体育游戏创编与实施的核心意蕴,发挥其在幼儿道德品质培养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彭慧 《家教世界》2022,(24):22-23
<正>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儿童的动作技能、语言、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区域游戏是幼儿园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游戏区,幼儿通过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方面。小班阶段是幼儿模仿行为最活跃的时期,一般称之为“模仿敏感期”,爱模仿也成为小班幼儿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我园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在园内进行了开放户外区域游戏的大胆尝试。户外区域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组织形式,它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以及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的过程相融合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认为:4-7岁是儿童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游戏在幼儿园无时无刻不存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最好途径。本文主要通过探讨不同种类的游戏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策略与途径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游戏,学习开始的地方。虞永平教授提出"一日活动均体现游戏精神",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在探索课程游戏化的当下,将游戏深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理念引领着我们,而主题游戏是游戏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幼儿创新精神表现为对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最能再现幼儿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将幼儿置身于一个适宜的环境中,让幼儿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舞蹈游戏化设计和教学也是教师积极探索的一个方向。目前幼儿舞蹈游戏化教学中缺少愉悦精神、创造精神和自由体验精神,使舞蹈游戏化教学浮于表面、没有趣味、形成无效教学。应改进舞蹈游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建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为幼儿舞蹈教学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玩”的文学:幼儿文学的游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对幼儿来说不是一种剩余精力的简单耗费,而是包含了学习、创造和娱乐层面的多重意义。幼儿文学是幼儿体验游戏的一种特殊场所。幼儿文学从内容、语言、体式到内在精神,都体现了一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性。这种游戏性以语言作为最基本的承载物,其游戏内容主要也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展开。幼儿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对于童年内在生命精神的理解和尊重等深层内涵,构成了幼儿文学所独特的游戏精神,这既是一种天然的童年游戏趣味,意味着一种充沛的童年生命能量,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游戏,意味着一种严肃的童年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幼儿自主游戏能够释放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树立团队精神、培养互助精神、彼此建立沟通,也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教师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尤其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当中,教...  相似文献   

17.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陆晓黎 《考试周刊》2011,(46):234-235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在探索绿色环保的游戏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的问题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解决,有的问题是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并一起探究的。因此,应抓住角色游戏游戏这个契机,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培养幼儿的绿色环保意识,引发幼儿爱绿、护绿的美好情感。  相似文献   

19.
车彦国 《成才之路》2020,(4):100-101
幼儿教育是幼儿人生经历中重要的启蒙阶段教育,喜欢游戏是幼儿最普遍的天性,将游戏精神引入幼儿园教育、响应新课改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的关系,指出幼儿园贯彻游戏精神的阻碍因素,提出幼儿园游戏创新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沈秋兰 《家教世界》2014,(22):53-55
正"十一五"到"十二五",围绕省级课题"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研究",我园致力于探寻符合本园幼儿发展实际的好习惯课程。好习惯课程用游戏精神来引领,实现了师幼在好习惯课程建设中的主体性,突显了师幼在好习惯课程建设中的愉悦性,满足了师幼在好习惯课程建设中的创造性,成就了师幼在好习惯课程建设中的生长性,师幼一起徜徉在弥散着游戏精神的生命空间。一、好习惯课程园本化发展的实现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