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博客己经表现出一种传统媒体无法赶超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博客已经借助着网络传播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原来权威性的“议题设置”,自己设置议题。博客的出现使得来自个人的声音有了一个广泛传播的渠道。在技术上,个人媒体享有能够和传统媒体同样的潜在受众群,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其他应用方式共同构建社会的话语方式。由于博客自身的特点,其设置议题的过程及内容有别于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面临主体“去主体化”和客体“趋主体化”交融、多元化信息内容与信息“圈层”现象交织、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与严肃刻板的说理印象并存、议题设置内容的针对性与发布时机的精准性要求等现实挑战。运用议题设置理论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增加议题设置力方面下功夫:主客体互动,以需求导向凝练议题;话语重塑,以贴近原则表达议题;方式创新,以精准思维发布议题;内容优化,以问题导向强调议题。从而达到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导向性和实效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议题设置是指大众传媒通过有选择地对某些信息予以强调从而影响受众认知和价值判断的一种做法。它体现了价值引导的隐匿性、生活性和时代性。而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吸引力、增强实效性应予以借鉴的有益做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议题设置时,主要分为议题的选择、发布、引导和转化几个步骤。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网络载体的拓展和方式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必须把控好“三度”。一是议题设置要追求效度,议题必须统率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适切师生通达对话,必须具有时代性。二是问题设置要控制深度,初中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努力增强教学画面感、减小思维坡度、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深而有度,深而有阶。三是课堂流程要把控好教、学、评、测的进度。  相似文献   

5.
现代媒介将新闻事实经过自己的“再构建”后才传达给受众,并主导意见市场。受众接触的是“媒介环境”中新闻事实的信息而不是事实本身。这使媒介对新闻事实的议题建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现代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媒介影响力将成为致胜的法宝。《纽约时报》对“神舟”五号的报道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新近媒介效果研究证明,媒介的影响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普遍的,媒介效果一方面依赖于受众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受制于受众对媒介内容刺激物的接触情况。“O-S—O-R”作为新的媒介效果研究模式可以解释受众本身具有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传统在整个大众传播理论的七大理论传统之中“地位显赫”,其中受众研究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受众的动机、受众的态度、受众的心理倾向、受众的行为等问题本身都是传播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重点是努力识别个体差异、有效设置“O”变量、合理计划研究步骤。  相似文献   

7.
"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公众的教育舆论热点。以议程设置过程为视角,可以分析"高校去行政化"议题的提出过程及其成为公众舆论焦点的原因。在"高校去行政化"议题形成中,政策议程和政府官员起着决定性作用;媒介议程主要起着上情下达的宣传作用并且引导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在此过程中影响力相对较弱,更多受到政策议程和媒介议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作为政策行动者话语登台、互动表现载体的媒介进行内容和语义框架的分析,可考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各政策行动者可能承担的角色。研究表明,尽管国家是建构这一议题的主导者,但该议题的演化已不完全是国家理性设计的结果,而是由政府有意图主导、媒介市场化改革及更广泛的社会心理氛围共同契合形成的话语运动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9.
“两会”报道是一个“议程设置”的过程,也是公众议程(舆论)、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相互作用的过程。“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有一定的理论连接点。大众传播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两会”报道中的“议程设置”研究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国内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为个案,对疫情发源地——广州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