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剧性又称悲剧或悲。没有悲,就不能成为悲剧。悲是悲剧的表面特征,但是正如哭是痛苦的一种表现,而哭不等于痛苦;悲也未必就是悲剧。“悲剧性”尽管在戏剧领域是指:主要表现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的戏剧,但美学意义上则是指具备悲剧特征、悲剧构成因素,表现人生苦难、生命悲惨等等的文艺作品。笔者的“悲剧性”即指美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是对广义的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不只是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特性的界定。社会生活中的不幸、痛苦与死亡,经过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过滤而赋予更深广的意蕴,才具有悲剧性;而社会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丑恶的东西冒充它的反面的企图、矛盾与乖谬,反映在艺术家的幽默、讽刺等形式里,就见出喜剧性。但是任何审美范畴其实都是一种经验性的区分,悲剧性与喜剧性也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转的。”“美与丑之处,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与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出一种悲剧性的诗意美.这里所说的“悲剧”并非人们日常语言中所用悲剧一词;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审美现象.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则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4.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诗篇,其悲剧美的核心就是诗人用理想的人格完美来苛求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与屈辱,并为之进行了空前的斗争。本文试图从作品所描述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主体形象的悲剧精神及作品审美意象的悲剧性来阐述《离骚》的悲剧美,并认为《离骚》的悲剧美是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悲剧性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多,这些作品以其独特深刻的审美效果,激发起学生对道德、真理等的思考,锻铸着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一.悲剧性作品的特征1、悲剧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是有价值的生命。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相似文献   

7.
悲剧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它因美而毁灭所带给人的心灵的震撼是任何其他体裁作品所无法比拟的。通常,我们把具有悲剧因素的文本统称为悲剧性文本。悲剧性文本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承受痛感的积极心理、优化人格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悲剧性文本的教学应以悲剧的本质和特征为依据。“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即:悲剧表现的内容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以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来反证“价值”。悲剧的痛感和快感以及痛感向快感转化给人带来了深沉而久远的震荡,对深化悲剧审美效果有…  相似文献   

8.
在尼采看来,悲剧性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人如何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即是‘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酒神精神所探索的超人意志之本质。悲剧人生观的酒神精神,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把人生的悲剧当作感悟生命的审美态度,去笑对人生的一切悲歌。同时,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直接去面对永恒轮回的人生痛苦,从而呼唤出一种“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悲剧性的退化。  相似文献   

9.
美学悲剧是指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 ,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 ,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 ,从而显示出超常的生命力 ,把主体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超人的意志力提升到崭新的高度 ,展示出人生的全部价值。因此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悲剧 ,或者是否具有悲剧性 ,悲剧人物是否具有悲剧精神是最根本的因素。悲剧精神是悲剧性的精髓。我认为 ,美国作家李黎的小说《最后的犹大》应该是包含这一因素在内的一部悲剧性作品。《最后的犹大》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纳粹统治时期的故事。清查、搜…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曹雪芹就是一位创造了美,同时又含泪毁灭她的悲剧大师。他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这部书写的是“满纸荒唐言”,掬的是“一把辛酸泪”。而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的茶名取作“千红一窟(哭”),酒名取作“万艳同怀(悲)”,更是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他将以封建时代的众多女子不幸的命运为审美对象,描绘出她们的喜怒哀乐和人生悲剧。 在曹雪芹的笔下,封建宗法制度不但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而且扼杀了众多下层奴婢的爱情与生命。其中最无辜而被扼杀得最惨烈的就是贾…  相似文献   

11.
“酒神精神”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也是尼采美学与文艺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而“魏晋风流”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主要指我国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酒神精神”与“魏晋风流”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两者都基于生命悲剧性的体认,承认生命的悲剧性本质,却同样都蕴含着对生命的肯定,反对权威与理性对自然人性的束缚,并主张超越苦难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人常说,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美。其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毁灭的过程必然形成或凄苦、或辛酸、或悲壮的悲剧美,容易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激人奋发,充分显示出悲剧所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作用。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具有悲剧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我以这些悲剧作品谈谈其美感作用,推进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康德美学原则思考体育美,探讨体育人文美的审美理想,发现体育蕴含的人文之美的敬畏形式与自由形式;个体进入满足体育人文之美审美需求的状态,有助于建立个体体育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体育的人文之美是不能回避的、先验似的主题,它是体育的灵魂。怀着虔诚的、膜拜似的审美意识,把人文之美渗透到体育实践中,可丰富主体对体育人文之美的体验,促进主体对于体育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是美的一个特定的类型。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出发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又分为三类 ,即新生力量的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和“小人物”的悲剧。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于勒”就是这类悲剧性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两个作家 ,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 ,却刻画出两个很相似的艺术典型 ,写的都是普通人被毁灭的悲剧 ,给人以深沉的同情、哀痛、激情的强烈感受 ,产生了相同的悲剧效应。这种悲剧的审美价值 ,在于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深思。一、社会制度吞噬人 (相似的矛盾冲突 )恩格斯指…  相似文献   

17.
悲剧精神是人们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状态.中国古典悲剧通过苦难的展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悲剧的内涵入手,可以观照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尤其是远古神话及元杂剧,挖掘其中的悲剧精神,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有悲剧性的,《活着》是有悲剧意识的,这一悲剧意识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性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19.
徐剑舫 《学语文》2003,(5):30-30
悲剧被称为“文艺的最高峰”,在文学史和美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 ,都编选了大量的社会性悲剧作品 ,重视这些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 ,不仅是美育的要求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将很有帮助。鲁迅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指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悲剧所反映的内容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二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遭到了毁灭。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觉得 ,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应该以悲剧的基本特征为依据 ,抓住三个环节进行 …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述作者在湘西一派平和宁静的田园诗的背后隐含了一系列乡土悲剧.这些悲剧中有被突降的外力所毁灭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生命,也有在美的山水之中孕育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个完整的洋溢人性温情的湘西正逐渐在外束工业文明的浸染下变得浑浊的社会悲剧.作者带着温爱之情来描述这些不幸和锐变,并且力图以一个湘西人对湘西的爱来拯救陷入迷途中的纯朴人性和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