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都市在穆时英笔下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穆时英的小说描写的是单身男性的社交社会,都市女性于其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她们具有多层面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勾勒穆时英小说的审美主体画像。逃离与奔向这种二元悖逆的因素构成了审美主体的主要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时空、感受、人物三方面论及穆时英都市小说的“碎片”特征,并阐释这一特征与当时上海都市文明的关系,以此揭示穆时英都市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茅盾与穆时英是同时以小说的形式书写三十年代初期大上海的作家,相比较而言,茅盾在《子夜》中采用史诗般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展示都市的全貌,是他理性化倾向的气质表现;而穆时英则在用极其细腻的感觉体验繁华都市的喧嚣与不宁,品味都市漩流中的洋场意味。  相似文献   

4.
穆时英的现代都市小说营造了丰富的意象,并形成多个意象系列,包括颓废女人意象、孤独丑角意象和喧哗都市意象,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既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喧哗,又揭示了都市人的孤独与颓废,从而与西方19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战栗和肉的沉醉"及"忧郁的末日感"相契合,达到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同构。穆时英是一个具备了都市的灵魂、都市的感觉、以及都市的表现技巧的现代都市作家。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是由穆时英开始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5.
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穆时英及其小说人物关于都市的内心体验。无家的漂泊、情感的虚空和精神的隔膜是穆时英书写都市孤独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小说在欲望化表征下,运用现时性叙述方式、特写、陌生化等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现代都市特有的符码、生活状态以及现代情绪,反映了都市中个体的生存体验,为都市文学提供了式样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穆时英小说后期的以新感觉为主的都市小说,在文本的叙述上存在着圆形结构的模式。从情节到人物的深层次分析来看,小说文本里都有着情节与人物情感上的扩大、缩小、回归的独特叙述。论者试图站在叙事学的角度来剖析穆时英小说叙述里的圆形。  相似文献   

8.
家道中落对穆时英的一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都市享乐的诱惑,沉重的欲望肉身,让穆时英在精神上浪荡飘零,无家可归。穆时英是一个在乡村和都市都无法获得救赎的特殊个案。和穆时英文本世界的日益明晰相比,穆时英的人本研究却非常欠缺。  相似文献   

9.
穆时英小说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架构作品的艺术空间,将现代派表现手法,与时代背景下的都市生活相契合,丰富了新感觉派都市文学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0.
穆时英淋漓尽致地发挥新感觉文体,创造了特殊的修辞方式,通过物的生命化与人的物化,以动态的结构、蒙太奇式的时空叠舍交错、形式多样的通感,来表现都市的喧哗、金钱、性与罪恶。本文着重对穆时英都市小说的修辞艺术作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评穆时英笔下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迥异于传统的商业大都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充分享受了物质的丰足的同时,也饱尝了物质明带来的空虚和寂寞,尤其是道德与情感被极大的颠覆和破坏,本试从穆时英作品中的的感情世界入手,解析这种变化。作笔下的男女在否定了爱情之后,否定了一切的感情,可在放纵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快乐和幸福,作告诉了我们:在情感的荒园中,受到伤害最大的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饱尝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寂寞苦闷。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敏锐地体味到了现代都市中个体生命遭受的精神困境。现实家园与精神家园的缺失成为穆时英小说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3.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力 ,表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生活旋律 ;作品充分的诗性特征说明现代小说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穆时英的小说写出了中国城市特色 ,为现代文坛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本。  相似文献   

14.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公墓》为界,前期的普罗小说充满对生命强力、原始野性的张扬,后期的新感觉小说展示了病态的都市生活与畸形的人生百态。这种风格的差异,主要是时代氛围及穆时英双重人格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小说有三种表现技法: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相应地便有三种意识流小说文体。施蛰存用内心分析的技法创作小说,刘呐鸥和穆时英用感官印象,因此,他们的小说应该属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意识流文学。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的普罗小说和新感觉小说“自身形成了一个南北极” :前者以纯熟的口语、粗犷的笔调表现贫富的对立 ,后者以感觉化的取向展示都市生活的病态与畸形。“南北极”形成的原因在于 :刘呐鸥及其译作《色情文化》的影响 ,时代氛围与穆时英的自由知识分子立场 ,穆时英独特的身世、二重人格以及其确定信仰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叶吴中地区形成了以沈周与都穆为中心的文言小说作家群,他们相互交往密切、客谈风气浓厚,为文言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环境;他们好奇尚怪的心理催生了一大批志怪小说;互相延誉、互题序跋的热情促进了小说的传播;对吴文化的认同使得小说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们的文言小说成了明代文言小说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J.K.罗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新世纪奇幻小说最为成功的代表作,体现了奇幻小说发展的新趋势。这一系列小说产生于英国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消费文化语境中,得益于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作品中处处呈现消费社会的典型形态。消费逻辑导致罗林的奇幻小说违背了传统奇幻小说的美学原则,呈现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整体趋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反映在了文本的具体情节形象当中。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