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图书馆管理中,流通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即繁索又重复,工作量很大笔者在微型计算机IBM—PC/XT上,用关系数据库dBASE—Ⅲ,经过反复的探索与实践,终于研制成一套微机应用软件:《图书流通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图书的借阅、归还与检索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对图书进行续借、预约、催还和打印预约通知等项工作。该系统还可以对图书流通情况进行精确的统计,如借书人次,借书量,还书量,拒借  相似文献   

2.
借书只需按电钮──日本开发图书自动循环装置日本住友肌I和东急车辆制造公司共同研制出一种图书自动循环装置,它是专门为闭架式图书馆设制的,使借书还书机器化。利用者可根据需要借书或还书。图书馆员也可专心于图书检索和信息工作。第一台机器在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  相似文献   

3.
<正> 我校图书馆的社会科学类图书,特别是文艺书的流通率比较低,有些读者借书长期不还.前不久我们在清理借书卡片时,发现有的图书是1959年借出去的,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归还;有的领导干部就不按期还书;有些读者借去的图书并非一直在使用,而是放在家里,成为私有财产.图书遗失后又不愿意按规定赔款.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催还图书工作的价值,探讨了我国图书馆催还图书制度和方法存在的不足。在介绍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Recall Notice特点的基础上,对改进催还书制度与方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 1.出纳员署名法.高校图书馆图书多,流通量大,出纳员也多,免不了有些差错.实行署名法,即出纳员在书卡上签上自己姓氏(借书时用拼音字母,还书时用汉字),加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并能自觉地做到书、卡、号三对照.这样,避免出现差错,控制超借数字,由过去的"一有差错,人人有份",变为"责任落实,赏罚分明".2.建立图书拒借登记簿.此簿的建立,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性和协作性.  相似文献   

6.
资讯     
山东诸城农家书屋实现"一卡通"持一张小小的借书卡,走进山东诸城的任何一家农家书屋就可以借书还书,在这家借到那家还,"一卡通"使图书在借阅中流动起来了。目前,山东诸城已建成农家书屋233家,农家书屋的图书总量超过100多万册。为便  相似文献   

7.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8.
图书流通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最经常、最大量和最繁重的工作。但在很多图书馆中,这仍然是个薄弱环节,有较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探讨和解决。根据我的调查,读者借书最耽误时间的是查目录和等待提书,最麻烦的是填写借书记录卡、还书限期单和书袋卡。拿高等院校来说,因为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读者普遍有较多的个人借书卡,如我院规定教师、医生有十张卡,学生有四张卡。另外,每个教研室和班还可办理集体借书二十至一百册。每借一种书,必须由读者填写一张借书卡的借期、书名、书号.一张还书限期单的借书证号码与还期,一张书袋卡的本人签名。不熟悉各种号码的读者,随时都有填错的可能。借期和还期也往往会算错和填错。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减少读者的麻烦和工作人员答复询问的工作量,我建议在出纳台推行打号借书法,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9.
1981年10月,我馆采取断然措施,将三万几千册图书采取“全开架”的借书方法,同时还拟 定了“定期限量,先还后借,空手出入,自由选借”的原则,并辅之以“还书自由,照顾预约,损坏赔偿。清理及时”的措施,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开架借书”中,有一个困难,这就是在定期定班借书时如果借书、还书同时并行,就会发生混乱,容易造成差错,所以我们在26个月的实践中,始终严格执行“借还分开”的方式,因此差错极少。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图书馆流通外借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图书馆管理软件的流通管理子系统一般均设有读者业务管理窗口,其中读者查询小窗口的借阅历史栏目,存储着读者曾经借阅过的所有图书的相关的记录,包括索书号(分类号)、财产号、条码号、题名、责任者、借书日期、还书日期、超期天数、续借日期、续借次数、催还日期、催还次数、馆藏地、经手人、MARC 号等15个项目。借阅历史栏目的一般功能是查询和监督。查询功能,多用于读者查询本人在借阅过程中产生的质疑。如查询读者是否曾经借阅过某本图书?是否已经归还?是否出现错借、漏还等现象?经手人是谁?  相似文献   

11.
一、借书园及<借书园藏书目> 借书园又名"藉书园",藉,就是借.周永年一生都与书籍打交道,所购所藏的图书达到10万卷,可以说是山东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大家.他作<儒藏说>,倡言纂修<儒藏>,希望古人的著述能世代相传,永不散失,也希望天下的读书人不再为借书难所困扰.他不仅首先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实践,于是约曲阜的绚皂文解字>大家桂馥一起买田建"借书园".  相似文献   

12.
国外图书馆流行着这样一句格言:“读者需要图书馆,图书馆需要读者。”许多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都存在良好的关系。飞机送书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域辽阔,陆上交通不便。该州图书馆在边远地区设置了图书邮借处。读者只要填写一张申请单,邮借处就会配好一组图书资料,装箱寄出。借书的费用只需付将书寄还的邮费。催书妙计加拿大卡尔加里市一家公共图书馆,不久前为了敦促“健忘”的读者尽快还书,宣布不仅“特赦”所有的债户(即长期不还书而受罚款处分的读者),而且给归还借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微型计算机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一行系列实验性探讨,并在IBM-PC/XT微型机上建立了四个子系统:中文图书采购子系统、中文图书编目子系统、西文图书编目子系统、流通管理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都是以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流程为基础,以各种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为理论依据建立的,因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实用性.中文图书采购子系统具有订购、函购、验收及统计等功能,编目子系统都具有数据的输入、存储、删除以及检索和打印卡片的功能,流通管理子系统具有借书、还书、续借、预约、查询以及各种统计功能.  相似文献   

14.
持一张小小的借书卡,走进山东诸城的任何一家农家书屋就可以借书还书,在这家借到那家还,“一卡通”使图书在借阅中流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一、布朗(Brown)法这种方法的借书手续是把插在书底页书袋里的卡片(上面印有书名)抽出,夹在读者的借书证里,将这些借书证按读者姓名字顺排在盒子里,每天只排当天借出图书的借书证,盒子标明借出日期,另在借出的图书底页书袋上插上一张注明借书日期的卡片。还书时根据这张卡片的日期,按读者姓名字顺,在相应的盒子里抽出其借书证交回读者,把印有书名的卡片插回图书底页的书袋里。  相似文献   

16.
图书流通管理系统中的失误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图书流通管理系统中发生的借书和还书的失误,是长期以来困扰图书馆界的一大难题。如果处理不当,一方面造成图书馆的图书丢失;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对读者的伤害和误解;还可能造成图书管理人员的责任不清。文章对于引起这些失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汨罗县长乐镇图书室于81年6月开办,根据农村搞生产责任承包的经验,从81年8月起,镇党委将一千余册图书包给了图书管理员。该室设有挂牌目录,已借出的书目录牌收回,读者借书须交超过书价的适量押金并进行登记,还书时,退还押金按册数和时间收租金,所收租金30%交镇上,70%归管理员,该室最大的特点是天天开放,因此读者多,收入高,据统计,从81年6月至82年5月共  相似文献   

18.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秋初曝晒图书,以去蠹防虫蛀霉变的保护图书的方法.据从西晋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曰:"天子东游,次于崔梁,曝蠹书于羽陵."郭璞注:"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经书."[1]75此后更有七月七日曝衣物图书的节令性习俗风尚.暴书,亦称曝书.至宋代,由君臣们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成为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盛会.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馆读者借书不按规定时间还书的比较多,每年至少有二、三百人。以后虽经过多次催收,但总有一部分读者长期不还书。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更多。仅以74年至77年为例,就有475人长期不还书。这个问题成了图书馆工作的“老大难”。特别是一些群众喜爱看的书,往往借出后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还,在亲朋熟人中反复传阅,以后还到图书馆时成了一本破旧图书,广大读者想看看不到,而图书馆在这本书借阅登记卡上还只是流通一人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