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先秦兵书与兵学思想非常丰富,到汉代得到系统地整理,整理的“成果”则最终反映在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即对先秦浩瀚的兵学文献归纳总结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及“兵技巧”四家.通过对三次整理兵书的情况进行讨论,探讨这些整理研究所显示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既是专制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又是专制政治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幼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专制制度的形成时期,具体特征表现为少数人对文化的垄断,即垄断型的文化制度。这不仅与当时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低水平发展有关,而且是“学在官府”的知识垄断局面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既是专制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又是专制政治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幼年时期 ,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专制制度的形成时期 ,具体特征表现为少数人对文化的垄断 ,即垄断型的文化制度。这不仅与当时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低水平发展有关 ,而且是“学在官府”的知识垄断局面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为汉代经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书信是汉代民众已经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其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和书写样式比较规范,具备一定的制作和书写规则:整齐划一的书牍长度;简短精练的篇幅;具有一定范式的格式用语。这些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当时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考古材料揭示了先秦古井的开凿技术与管理水平。井是人们日常饮食生活所必需,井水用于饮用,用于农业灌溉。古井用于“市井”之称,用于地名或人名之称,用于军事生活。不仅如此,古井还用于精神生活,或是理想生活的寄托,或被赋予悲凉与神秘色彩,赋予宗教祭祀色彩,发挥着特定的比喻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其实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如陆玑《草木虫鱼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关系,如同《草木虫鱼疏》、《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本身所代表的观念看,刘三姐的传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刘三姐的传说是刘三姐文化建立价值和观念,形成社会习俗、制度,信仰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有文献表明,先秦两汉间对《木瓜》一诗的评论,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为"藏愿"说,二为"苞苴之礼"说,三为"美齐桓公"说,四为"下报上"说。而对这四种说法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与《诗》义丢失——重建的过程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先秦两汉间,《诗经》的诗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木瓜》的诗义进行探析,不仅能具体地了解《诗》义变化的过程,也能理解《木瓜》诗义变化背后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先秦秦汉文献出发,分析了先秦秦汉时期伐木以时的生产实践规律,讨论了总取林木和随时取林木的时间问题以及伐木以时在尊重林木生长规律和拥有可持续使用林木资源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两汉时期中下阶层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涉及农工商三大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享乐风尚又促使她们积极从事获利丰厚的纺织业和其它、商业活动。女性虽然从事着多种经济活动,但除了不可能超越农业成为国家经济基础和支柱的纺织业,她们没有在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总体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仍然处于次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拉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  相似文献   

15.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乃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遗著,本书先秦诗部分尚存在一些疏漏,有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概括有误等若干情况,拈出几例试作考校。  相似文献   

16.
试论楚玉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玉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一枝奇葩,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于一体,积淀着丰富的宗教、道德、政治、美学等文化内涵,放射出楚文化璀璨夺目的光彩,数千年来深深影响着楚人的人格、民族品性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山的关注,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表现。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山的审美观照角度亦不相同。《诗经》时期,人们以山的高大为美,对于山的险峻持否定态度;战国、两汉文学普遍关注山的险峻,《楚辞》的态度承袭《诗经》,赋体文学则以之为美。上述文学作品对于山的不同审美取向,各有其深刻的文化发生背景。  相似文献   

18.
游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曾在先秦、汉初时期活跃一时。他们的本质特征便是"游",即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先秦游士之游是一种政治性较强的社会活动,他们以游历的方式,增长见闻、宣扬政见、实现抱负。汉初游士之游,虽仍有先秦之余风,但已逐渐形成了结伴而行,欣赏美景的游览活动。游士身上体现的"游"的内涵的发展与演变,首先缘于汉初游士的分化,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使游士逐渐失去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9.
汉代模拟辞赋对于辞赋文体的形成、发展与变异有深刻的影响。在文体形成期,模拟者通过对模拟对象文体结构的调整、表达手法的选择、主题立意的删削,实现文体形式规范与内涵的转换,从而利用传统资源构建新文体。在文体发展期,模拟者对原作的句式规则、语汇使用、文体结构、表达手法、文体内涵的模拟,使其文体规范得以定型。在文体停滞期,模拟可能导致文体僵化,但不同文体之间的跨文体模拟,常常会引发文体形式规范的碰撞和交融、文体内涵的交叉与互渗,从而发生文体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