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祸起蟋蟀     
《促织》开篇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据野史记载,明朝宣德年间的确出了酷好斗蟋蟀的“蟋蟀皇帝”——宣帝。他常在宫中与嫔妃们斗蟋蟀,不理政事。他曾敕令苏州知府采办促织一千头,致使苏州百姓“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明袁宏道《畜促织》)  相似文献   

2.
王培明在《是姓成名名,还是以成为名?》(以下简称王文,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促织》一文的主要人物“成名”不是“姓成名名”,应是“以成为名”的意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就王文所列三条理由谈些看法。王文的第一条理由是,《促织》全文写到“成名”二字的只有一句,  相似文献   

3.
知识之窗     
高中三册课文有《促织》一篇.“促织”两字注明是蟋蟀.蟋蟀为何叫“促织”?古代分男耕女织.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靠主妇一人织布来供给的.到每年夏末秋初,蟋蟀开始叫了,好象在催促主妇赶快给一家人再织布,所以就把蟋蟀叫“促织”,意思是“催促织布的小虫”.所以古有“促织鸣,懒妇惊”之句.  相似文献   

4.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5.
一、喜剧与悲剧《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出其右”的促织,因而受到抚军和县令的赏赐。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得好报,皆大欢喜。但这个喜剧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成名一家悲惨的遭遇依然令人扼腕。当初,成名为了促织,先是“薄产累尽”,而后又因无法交差,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虽然在“驼背巫”的指点下,捕到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孰料乐极生悲,9岁的儿子由于好奇,一不小心弄死  相似文献   

6.
“促织”就是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能够左右封建帝王的喜怒,影响大小官吏的升迁,决定应考书生的功名,造成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悲欢和荣辱。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围绕着促织而展开的奇特而又曲折的故事。《促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小说从宫廷盛行“促织之戏”、向民间征收促织写起,引出了陕西华阴县乡下一个“为人迂讷”的穷书生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幻不定的遭遇。开始,  相似文献   

7.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8.
杨宝海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35-37,39
从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出发,诱视了中国古典小说《促织》,主要分析了《促织》中形象“变形”艺术手法的使用所造成的“间离化”审美效果,并进而思考《促织》的思想价值,论述了《促织》对封建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提示作用。说明了《促织》的创作实际一定程度上合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将《促织》与西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异化”主题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作了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10.
蟋蟀,《释诂·释虫》中释为“蛬”,别名促织,又名趋织、蛐蛐儿,因八月桑蚕巢茧,蟋蟀繁衍正炽,其鸣声如“促织”,故名。蒲松龄以此为文名,涵用本义,勉人走正道也。在蒲氏《促织》前,《明朝小吏》中有一个“骏马易虫”的故事:“帝酷好促织,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有这样一句:“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促织》善于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事情中,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并进而点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围绕促织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成名一家吉凶祸福也随之变异。捉不到促织,不能按期交上,成名饱受皮肉之苦,只想自尽,儿子失手闯祸,跳井自杀,成名顿时“化怒为悲”的神变剧复、表现内心的隐痛,忽听门外虫声,他又满怀希望,立刻又转悲为惊,同一时间,有怒、有悲、有惊、有喜,情态无常,这一切都由促织的得失而引起。成名的“怒”是怒其子闯下大祸,“悲”是悲其亲子因促织而丧生,但是为了促织,宁可压住失子之痛,一听到虫鸣,又“惊”又“喜”,捕得新虫甚至比儿子的复生还要来得高兴,可见促织的得失,对成名一家关系的重大。由于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高五册蒲松龄《促织》开篇云:“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关于句中“宣德”二字,课本注解说:“明朱宣宗年号, 1426— 1435年。”这个说法不妥。明朝国姓朱,但一般人平时都习惯于说“明宣宗”,未闻“朱宣宗”,就好比唐朝国姓李,我们一般都称“唐太宗”不称“李太宗”一样。通例,国姓一般冠于国号前,诸如“李唐天下”“朱明王朝”等等。因此,课本注释“明朱宣宗年号”应改为“朱明宣宗年号”,或者再简洁一点,改为“明宣宗年号”。 “明朱宣宗年号”辨正@童洪星$浙江省兰溪市一中! 321100  相似文献   

14.
方婷仪 《语文学习》2023,(11):38-42
<正>一、引言《促织》讲述了一个魂化促织的传奇“变形”故事,在行文落墨间,《促织》以微发端,小处见真章,见证了成名这个普通百姓的悲喜之路,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大多喜欢将“变形”作为切入点,逐级分析文本的情节设置、艺术手法及思想主旨。本文尝试摒弃“变形”主题的教学常规思路,以反转的艺术手法为抓手,形成“情节反转”“人物反转”“结局反转”的三角支架,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与高中《语文》第四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促织》一文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写道:“《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写道:“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显然,《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促织》的主旨是“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情节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成名一家的命运系于一只小小的促织。一家的悲欢随促织的得失而变化,读到悲处,让人悲伤痛心,读至喜处,却不能让人高兴,反使人陷入无尽的悲凉之中。我们从“喜”中可以体会到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生的凄惨。下面,笔者就从“喜”的角度来谈谈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7.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古今佳作,是因为作者驰骋想象,使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促织》贵在以情节  相似文献   

18.
《促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课本将“蠹贫”注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 我认为“蠹贫”应解释为因读书谋取功名未遂而贫穷。蠹,这里是蠹虫,书鱼之意。鲁迅先生写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促织》中的成名就是这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正>一、“跨文化语境”:《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的可行性思路何谓“跨文化语境”?即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强的当下,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交流程度加深,“面对陌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陌生的文化,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构成了跨文化语境。”为什么要以“跨文化语境”作为解析《促织》和《变形记》比较阅读的一种思路呢?  相似文献   

20.
说“尖新”     
“尖”字有“新”的意思。《辞源》中释“尖”字第二条释义是“锐利、新颖”,第三条释义是“最上品”。唐人贾岛《客思》诗曰:“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指促织声音尖——高而细。人们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