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直管县改革给县域经济带来了活力,也存在许多问题。其研究方法不规范,政府间关系涉及不多;理论假设源于市管县的积弊,不构成省直管县的必要条件;制度设计缺乏法治理念,宪法界定“县”的类型不清。省直管县改革,要在宪法框架下着眼于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各县实际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省直管县"改革需要公务员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当前的公务员管理体制、退出制度、退出保障制度以及合同制公务聘用权分配制度不利于"省直管县"改革的顺利实施。为了促进"省直管县"改革,应实行省直管县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完善与公务员退出制度相关的监督机制、考核机制、考核结果运行机制、退休机制以及退休金计算机制;逐步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因改革被精简公务员的再就业制度;下放合同制公务员的聘用权。同时,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应秉承法律制度特有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3.
“市管县”体制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旧体制交替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体制已逐渐成为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紧箍咒”。“省直管县”成为地方呼唤权力获得更大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一种美好愿望。少数省份的先行实践已经取得较大成就,“省直管县”逐渐被认为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省直管县是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体系。其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科学划分地方政府间财力、积极推进参与式预算制度、加快财经工程建设、加强项目问责和绩效评估、改变相应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得到了大力推行,成为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不少学者专家对"省直管县"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进行了大量的阐述。本文是从"省直管县"这个财政体制下通过背景、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地位及作用的研究,来探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以期对县域中小企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消除"市管县"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省直管县"体制转型改革。相对于"市管县"体制来说,"省直管县"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浅谈"省直管县"政策推行的利与弊——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出现"强县扩权"的改革后,省直管县的区划改革就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其优点也慢慢显现,但是也有一些缺点,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阻碍.文中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分析其政策实施的必要性,针对其在推行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随着财政上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的日趋成熟,"省直管县"体制的整体综合改革势在必行.地级市作为省县的中间层次,处于改革的焦点位置,利益流出在所难免,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将极大地考验地级市及官员的承受度.因此,地级市应采取积极的态度,端正认识、统一思想,科学调整地级市行政区划,合理定位地级市功能,实现政府职能有效转变,发展地级市中心城市的竞争优势和优势产业,以品质提升中心城市品位,以期在"省直管县"的格局中取得新优势,谋求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而"省直管县"体制逐渐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热点。但制约当前市县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政障碍,是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文章分析市县矛盾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省直管县"体制的运作下,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采纳"复合行政"的新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区域合作治理结构,从而形成市与县新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河北、江苏两省为例,从"省直管县"角度,对规模过小的县市(县级市)进行合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了分析,并通过对县市合并原则与标准的探讨,提出了省级管理幅度与县市规模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反应出不同受教育者的能力,从而帮助雇主从劳动力市场中筛选求职者。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构建工士学位制度的政策目标是促进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构建工士学位制度的功能为保障技能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优化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筛选,关联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维护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权益。构建工士学位制度需要制定保障工士学位合法的政策法规,形成院校自主的工士学位授予标准,形成基于市场动态调控的工士学位制度,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工士学位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2.
聚焦高校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培育这一主题,以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为案例,梳理总结了该成果奖培育的理论研究、制度设计、改革实践,进而从一般意义上提出高校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培育的启示借鉴: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意义,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主动聚焦研究生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构建理论研究、制度设计、改革实践完整链,积极打造研究生教育改革引领示范标杆。  相似文献   

13.
英语学习过程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其中输入是前提,输出是目的。只有将两者平衡起来,英语学习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输入假设”与“输出假设”作为重要的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外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象,本文提出了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转变高职英语教学观念,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增强高职学生求职就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大量使用“假设”教学方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谬误,但相关研究却比较薄弱.文章对此展开了假设方法在应用层面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假设”方法构建原则的确定,初步探索了“假设”方法合理与否的评价标准,归纳出不当假设主要表现为:违背科学性、教育性,与促进学生正确发展不相符的假设;“假设”及其论证所基于的材料不科学的假设;违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假设;缺乏目的性,得不出有效结论之假设;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兴趣的考虑,距离学生生活体验太远的假设;道德、情感或价值观引导出现偏差的假设;等等.通过例证和分析,对常见不当假设进行了反思,并就“假设”方法运用过程中的难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着创业机会研究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分析,从创业机会研究的认识论假设和理论层次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并探析争议问题的解决策略,以期增加创业机会研究的规范性,增进创业学者的学术共识。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在政策文本中没有明确说明和阐述,新课程方案主要研制者的解读也没有确切的论述,但在行政部门的推进文本和方案主要研制者的解读文本中可以看到些许理论来源。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都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质疑,有些理论工作者试图对此进行解释和解答,由此展开了争论和研讨。研讨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七种。研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着眼点不同,核心概念有分歧,态度有简单化、情绪化色彩,忽视多元理论基础之间的整合,对相关学科理论和域外引介理论的考察和论证不够具体、深入、全面,课程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今后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深化研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澄清核心概念,为寻求共识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有广阔的理论视野;深化课程论基础学科研究;系统、深入地消化、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域外理论,合理整合不同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学校管理是促进学校资源向着目标发展的各种活动。依据麦氏"人性假设"的Y理论,应从管理职能、激励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使学校走上健康、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学校应营造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让教师的需求从物质刺激转向自我价值的实现,变制度约束为自我控制,变执行决策为制订决策,使管理过程趋于合理和有效,真正实现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听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整体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加大语言输入量,降低情感焦虑作用——合理选择听力材料;消除不良情绪,培养积极的情感;拓宽学生练习听力的途径;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优化语言学习环境,创造“低情感过滤”的课堂环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20.
从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两方面阐述了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考虑研究者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考虑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程度,考虑对研究方法自身本质的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