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在佛学界有不少人重犯着三个错误认为立"天台宗"乃是智(岂页)所为;"五时八教"也是智(岂页)提出来的;把<法华经>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天台宗思想.史料充分说明立"天台宗"法统始于湛然,成于五代吴越王;提出"五时八教"的,也是湛然;只有站在天台宗的立场上理解<法华经>,才能使两者达到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觉囊派判教中对"中观"思想判释的阐述,重申了中观思想以方法论的原则在觉囊派判教思想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认为判教与中观的互动促成了觉囊派教义思想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3.
一般以为,智者的设教主要表现在“五时八教”的判教上。所谓“五时”,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人教”则指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的“化法国教”和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的“化仪四教”。其实《摩诃止观》中的设教,并不专门体现为“五时八教”的判教思想,书中甚至也没有明确的“五时八教”的判教。《摩诃止观》的设教,主要是通过藏、通、别、圆四教的判析和贯穿于其中的止观施教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智者的设教——即他的教育思想,正是他的判教(四教)和教行(止观施教)的统一。其中尤其是施教的内容,不仅体现了智者设教重行的特点,也反  相似文献   

4.
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各帝王基本都扶持佛教,天台宗的典藉章疏失而复得,相当完备,再加上以知礼为首的山家派与庆昭等山外派长达30余年的争论,天台宗理论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入宋僧寂昭和绍良带着日本天台宗的"二十七问"和"十问"请决于知礼,知礼站在天台圆教的立场,以智顗、湛然理论为纲格,对日僧"三十七问"一一作了答复,使他们自觉得没有达到宋天台宗圆教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作为智顗生前的助手及其圆寂后的接班人,灌顶在天台宗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可以说,天台宗创始于智顗,但却成熟于灌项,这有三方面的表现:他将智顗一生所宣讲的“天台学”整理结集成文字流传后世,使天台宗有了自己的文字经典;他为智顗集史作传,使天台宗有了自己的教主;他将还不太为人所熟悉的“天台学”与当时在社会上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涅槃学”进行融通,引导大批“涅槃学”的信徒皈依于天台宗,使天台宗有了自己的组织体系。这最后一个方面体现了灌顶在佛学上的创新以及对智顗的超越,并最终使天台宗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既有理论体系又拥有较多信徒的有组织的佛教宗派。  相似文献   

6.
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中国化的特征有多方面的表现,我们在智顗的“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和“三谛圆融”等思想中都能看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而智顗用《法华经》“会三归一”的方法来接纳儒家思想,使天台宗呈现出一种“儒佛合一”的中国化景象,则更是智顗在佛学上的一大创造。可以说,儒家思想以“会三归一”的方式进入天台宗,既是儒学的佛教化现象,也是佛教的儒学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与<法华经>相关的判教思潮,即法华判教,最早始于南北朝中晚期,至隋代天台智集大成.他以<法华经>、<涅槃经>判为最高阶位的五时教,对当时的佛教理论和信仰层面均影响广泛.本文首次提出,北朝一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之艺术现象,虽然有着复杂的思想背景,但其中之一当是受这一判教思想的影响.具体来讲,北朝窟中表现为<法华经>题材与<涅槃经>题材的组合,隋窟中又表现为<法华经>题材与<维摩诘经>题材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天台宗自智创立以来,曾盛极一时。百来年后,天台宗学风不振,直到晚唐湛然的露面,才重振天台学风,史称天台宗的中兴。由于湛然把《起信论》思想引入天台宗,导致长达30年之久的天台宗山家派、山外派之争。知礼以山家派自居,以“救天台一家之正义”为己任,从“性具三千”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用“妄心观”的现心论批判了山外派的“真心观”的观心论;用“别理随缘”的判教思想批判了山外派的“别教不谈随缘”的判教思想。本文仅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知礼的佛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普遍流行,但它执著于净土和弥陀的实有;主张发愿念佛可借助阿弥陀佛愿力(他力)往西方极乐世界;认为极乐世界之享受永不转退等。这些观点都与天台宗佛学相抵牾,智顗却站在天台宗立场,把弥陀净土信仰融入天台止观,提倡“禅净双修”。尤其从智顗的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两重信仰问题,可见净土信仰发展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被学界誉为中国佛教之双璧的天台宗和华严宗,虽然它们都倾向于思辨哲学,都注重于范畴、命题的阐述。但出于对经典理解的差异,出于宗派竞争的需要,它们也曾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争论,即关于佛性和法性之争、判教之争、同教与别教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