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祁利军 《文教资料》2010,(33):12-13
《雷雨》的冲突中心应是在周朴园和蘩漪之间。蘩漪是曹禺塑造的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同时蘩漪对命运的反抗和幻灭集中反映了戏剧主题.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勾连着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谈《雷雨》的戏剧冲突河南/林王秀珠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雷雨》(节选)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鲁(鲁侍萍)周(周朴园)的邂逅相认即为一个适例。他们相认前后经历了复杂而急剧的内心感情碰撞和矛盾冲突的过程。拿相认前来说...  相似文献   

3.
尹莉丽 《考试周刊》2013,(90):12-12
《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剧中通过展现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和阶级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悲剧色彩的周朴园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参关于《雷雨》中戏剧冲突的解说在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这部戏剧的戏剧冲突这样解释"课文一共有两场矛盾冲突,第一场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第二场主要是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对于这两种冲突的实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种认为冲突的实质是大家庭内部的罪恶。"  相似文献   

5.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曹禺的《雷雨》第二幕的两个场面、两场戏,即鲁侍萍同周朴园在周家客厅相遇的矛盾冲突;鲁大海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 我们读这段戏剧文学作品,要向它学什么?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它的思想意义是什么?我们教学戏剧文学作品应当抓住什么? 我认为学这段戏剧文学作品应突出讲解两个问题,应突出抓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部戏剧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两个家庭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矛盾冲突,更展现出男主角周朴园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他的心灵之轨和灵魂蜕变之迹.  相似文献   

8.
祁立 《现代语文》2009,(10):85-87
戏剧《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探讨的焦点。本文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周朴园,并从戏剧主题、戏剧结构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周朴园是《雷雨》主题思想的两方面所共同揭露、批判的对象,最能体现该剧揭露社会的罪恶、旧家庭的罪恶的主题;其行为因素对推进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心的主要角色;其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是戏剧家着力刻画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祁立 《现代语文》2009,(8):85-87
戏剧《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探讨的焦点。本文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周朴园,并从戏剧主题、戏剧结构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周朴园是《雷雨》主题思想的两方面所共同揭露、批判的对象,最能体现该剧揭露社会的罪恶、旧家庭的罪恶的主题;其行为因素对推进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心的主要角色;其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是戏剧家着力刻画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雷雨》第二幕中的两个场景,集中地描写了侍萍、鲁大海和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侍萍、鲁大海对立面的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有的分析文章往往把他简单化、脸谱化,或把他说成一个单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创作思想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是一个有魄力,有手腕,非常残忍、虚伪的家伙。他有着雄厚的资本和巨大的企业,有着经营现代  相似文献   

11.
曹禺先生的《雷雨》第二幕中的两个场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集中描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作为周朴园矛盾的两个对象,又恰恰是他三十年前的情人和亲生的儿子。  相似文献   

12.
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激荡社会为背景展开了人性悲剧的探讨。剧中周朴园的人格是分裂的,他一方面是有着浓厚封建主义思想的资本家,更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家长:伪善、阴险、专制地控制着家里所有成员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从他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良心的苦闷与自责。  相似文献   

13.
阅读戏剧文学作品 ,首先要了解戏剧冲突。在诸多冲突构成的一部戏剧中 ,必有一个占主导地位 ,正是这主要冲突决定着作品的主题。纵观《雷雨》全剧 ,我们认为自由平等的恋爱观念同封建专制的婚姻传统的矛盾是该剧主要的戏剧冲突 ,它表现出作品“反封建”的主题。作者曾说 :“在日常的接触中 ,周朴园感到侍萍很懂事 ,能听懂他讲的话 ,服侍很周到 ,于是 ,对侍萍产生了感情 ,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作者一语道破《雷雨》或多或少受了《红楼梦》的影响 ,就连作者的笔名也有以曹翁自喻之嫌。《红楼梦》有“晴雯病补雀金裘” ,…  相似文献   

14.
<正>《雷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曹禺曾说过:"一部《雷雨》全部是巧合。"的确如此,《雷雨》剧中存在着诸多的戏剧巧合: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周萍与四凤之间血缘关系的巧合;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父子关系;周冲与周萍两兄弟都喜欢上四凤;蘩漪与周萍之间的不伦关系……还有局部的小巧合:例如时间点上的巧合、人物年龄上的巧合等等,这些巧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作品的框架。巧合的应用,既是戏剧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必然,并且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结  相似文献   

15.
周朴园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在《雷雨》一剧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在经历了人们反复欣赏甄别后,周朴园被人们贴上了"凶残、狡诈、自私、伪善"的标签,周朴园这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成了"假恶丑"的形象代言人,成了一个"万人恨"。但是,恨由爱生,这恰恰是人们对周朴园这一艺术形象的喜爱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1933年,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四幕话剧《雷雨》。1934年,《雷雨》在北京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以后,立刻轰动了戏剧界乃至全社会。作品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北方城市里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大家庭为《雷雨》简介背景,以侍萍与周朴园的三十年冤恨为戏剧冲突的主线,交织了蘩漪、四凤和周萍的恋爱纠纷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劳资之争。围绕妇女追求个性自由,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压迫等所揭示的种种矛盾和斗争,真实的概括了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罪恶的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必然…  相似文献   

17.
张玫 《现代语文》2009,(9):71-73
周朴园作为《雷雨》的核心人物之一,除了传统的分析角度外,本文试从周朴园是剧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的核心,是他统治的周公馆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这个家庭中的情感的可怜虫,以及整出悲剧的最终守墓者等角度,重新解读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话剧《雷雨》是我国优秀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写干一九三三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忍受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而怯懦、自私的周萍不久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周萍的生母。  相似文献   

19.
在《雷雨》这个惊心动魄的大悲剧中,周朴园同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物,他的身上寄予着更为深沉的悲剧意蕴。他经历了婚姻的悲剧、人性的堕落、亲情的离失,家破人亡,最终又承担了一切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0.
问世于三十年代的《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杰作。剧本以周、鲁两家各种巧合的血缘性爱关系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为“经”,以工人鲁大海与矿主周朴园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为“纬”,织成了一幅主副线交叉的舞台画面,深刻揭露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种种罪恶,并赋予它广泛的社会意义,反映了黑暗腐朽的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雷雨》中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旋涡把每一个人都卷进了深潭之中,表现了各自特有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周朴园和侍萍(即后来的鲁妈)是转动强烈的戏剧冲突齿轮的轴心人物,所有的纷至沓来的夫妇之间、父母之间、子女之间、主仆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