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轨的体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这问题太大。我没有向通讯员“贩卖”《通讯写作》一书的内容,我知道类似的书,他们大都看  相似文献   

2.
张伯海 《传媒》2008,(7):49
辽宁期刊协会的同志从沈阳来北京,将<辽宁老期刊图录>一书的清样拿给我看.读过之后,我深感他们从事了一项繁重而卓有成效的劳动,完成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  相似文献   

4.
读书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纯粹四条恶棍,唐僧还得伺候仨徒弟。 这样的孙悟空当然离经叛道——不  相似文献   

5.
我馆是为科研服务的专业性图书馆,有中、外文藏书近六万册,其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艺书籍不足一千五百册,占藏书的2.5%,但文艺书的流通率很高,一九八一年借出2566册次,占全部借出书的26.7%。借书所占此例之大,值得注意。哪些人借文艺书呢?借些什么书呢?科技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喜欢欣赏名著,扩大知识领域,或作消遣。青年工人喜欢看“惊险”小说或反映青年生活的作品。但达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许多职工把书借回去给他们在小学或中学的孩子看。每当寒、暑假,文艺书借还数量剧增。今年暑期,许多职工拿着学校老师给开的长长的书单找我们,要求为他们找书,如:《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可爱的中国》、《王若飞在狱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由于我馆这方面的书少,或者根本沒有,许多家长失望而归,或者随便找些什么书给孩子看,甚至  相似文献   

6.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徐彦平,证明在中国,一位成功商人也可以是一位思想上的巨人。说实话,我看过的经管类书籍并不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太有名了,比如冯仑、王石、潘石屹这类成功人士声名显赫,不仅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他们,而且在微博里也能看到他们的闹腾,互相打情骂俏,看微博都看烦了,又有什么必要再看他们的书?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就有以读书为乐事的癖好。有些好书看了还想看,因此,我很少到图书馆去借书,宁可忍痛割爱,从口袋里摸出钱买书看。时间一晃十余年过去了,我房内也就多了两架书。大约多看了几本书,又有写作兴趣,在目前书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像以前那样多买书了。但书还是要读的,书还是要买的。过去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屋”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但是否“书中自有泥垟房”呢?  相似文献   

8.
不可厚厚薄薄我发现,小学高年级的有些同学,他们看课外书,有一个怪现象:看薄本子的少,读大部头的多。究其根由,据说是认为:薄本儿,没劲,似乎只有读论斤重的书,才能显现共有文化。这种心理,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说是可爱的天真,令人喜爱的幼稚。真正懂得书的价值的人都知道,书的好坏,不以重量计;所读书的厚薄,与文化高低也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我不懂京剧,但爱看有关京剧的书。《伶人往事》就是写给我这样的人看的。 不懂京剧看京剧的书当然没有资格评论京剧艺术。我看这些书是要认识京剧兴衰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或者京剧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晔 《出版参考》2011,(12):5-5
那天,一个朋友看见我把看到一半的书横劈着放在沙发上,就说,“一看就知道你不是真正爱书的人”。果真,把书翻起来一看,书页上压的折子如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我有点羞愧,忙在书中签上书签,把书放规整了,并谢了朋友的提醒。  相似文献   

11.
那天,一个朋友看见我把看到一半的书横劈着放在沙发上,就说,“一看就知道你不是真正爱书的人”。果真,把书翻起来一看,书页上压的折子如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我有点羞愧,忙在书中签上书签,把书放规整了,并谢了朋友的提醒。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考虑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使记者的思想感情更加贴近群众。前几天,我翻阅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书名叫《大分裂》。我边读边想,觉得我们的编辑记者应该多采写一些能够引人入胜的实录性新闻。《大分裂》的作者花了几年时间,深入社会各阶层,采访各行各业的人,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谈话,然后整理成书。书中写的是被采访者的原话,作者的话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书中有些章节文理还不甚通顺,但是口语化,一看就懂,显得真实、生动、亲  相似文献   

13.
正感谢各位朋友各位嘉宾,非常荣幸在美丽的珞珈山下和大家谈谈数字出版。今天可能是我这一年来最高兴的一天,各位嘉宾的演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特别是今天上午方卿教授和范德韦尔教授的演讲,他们谈到的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多看苦苦追求和投入了巨大资金四年要做的事情。今天我想用多看的实践为二位教授所讲的内容做一个注脚。我所讲的东西都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说到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关系,传统上很多人都认为电子书是一种介质的更替。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说法。纸质书和电子书之间在移动互联的驱  相似文献   

14.
1979年我考上外国文学研究生,导师对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看你的简历,出生工人家庭,大学读的是政治系,你怎么喜欢上外国文学,又从哪里接触到那么多世界文学名著呢?想想我还真与书有不解之缘呢。小时候我们家没有书,我的父母的全部精神财富是一部1953年出版的《学文化字典》。但我有一个长我四岁的哥哥,他和邻居家的男孩喜欢打扑克牌赌书,我最初看的书是他赢来的。就像涨潮落潮一样,赌赢了,我们家箱箱柜柜都塞满了书;赌输了,家里连片书页都看不到。哥哥赌的书,大多是文学作  相似文献   

15.
爱看书的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用 《出版参考》2004,(35):34-35
我爱书,爱看书的广告. 我看书的广告,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时父亲病故,家境困难,买不起书,只能到书店站着看不花钱的书,看报纸杂志上的书的广告.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喜欢上海文艺出版社陆震伟同志设计的书籍,他们说看了那新颖诱人的封面,不由得就想买书。许多中青年作家寄来热情的信和赠书,表达他们对这位青年书籍装帧艺术工作者的感激之情。冯骥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书扉页写道;“震伟同志正之,感谢你的封面设计”,并表示要专门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写篇文章。张抗抗在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橄榄》的卷头写道:“小陆:感谢你传递了我心中的诗情。”她还在信中说:“今天收到《橄榄》,真是高兴极了。我翻来复去地把书看了好几遍,午觉又没有睡成……因为我很偏爱这些散文,这是我最心爱的一本书。果然,它的‘外套’做得十分合身,既生动又端  相似文献   

17.
照相偶拾     
我今年常到书店租书看,很多书里有作者的照片,我从中发现一规律:作家照相一般是坐着照的。根据我的认识,当身份雷同的人们身上,不约而同却理由不明地存在一个小特点时,这一定是个坏毛病。我以后要是印书,不能跟他们一样,我得站着或是躺着。  相似文献   

18.
正我在图书馆工作,对大学生阅读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我们学校大多是理工科,我们曾组织老师、学生去上海书城,让他们选书,我们买单。从老师和学生推荐的书目来看,提高人文素养的书不多,大多数是带有一些功利性的阅读在里面。从我们每一年的借阅排行榜来看,借阅比较多的也是功利性的书。比如看考公务员参考书的多,看人文著作的少。从图书馆的藏书结构看,主要是跟专业学习有关的图书,  相似文献   

19.
我不习惯给自己写的书作序。已经出版的,除了个别有前言作必要的交代,大抵没有序言。我愿意让它们像婴儿一样,光着身子来到人间,让世人直接看它们的本来面目。 这回有点不同了。感谢张小影同志和李世凯同志,他们从我的各类作品中选取了这样一部分,汇编成文集。由于选编的  相似文献   

20.
William Y.Arms的《数字图书馆概论》,这是一本我已经看过三遍的书。我看的是中译本,由施伯乐、张亮、汪卫等译。这三个译者的名字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是什么样的慧眼导致他们翻译这样一本对我来说受益匪浅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图书呢?当我阅读完全书,忍不住又阅读一次,我发现我已经非常迷恋这本书了。关于数字图书馆的书,近年出了那么多,我怎么会独爱多年前出的这一种?我大学的专业既非计算机,又非信息管理或图书馆学专业,按说,一本极其专业的介绍最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概论性专著,读来是非常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