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研究高考,了解误读类型1.形声字误读。如2003年全国卷第1题,C项的“诣”(yì)、“隘”(ài),D项中的“霰”(xiàn)、“谄”(chǎn)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旁现在都不能正确表示读音了。但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误读为“zhǐ”、“yì”、“sǎn”、“xiàn”。2.形似字误读。如2002年全国卷第1题,加点的字全是形似字。A项中“碱”和“减”同音,B项中“弹”和“惮”同音;D项中加点的字分别读作:滇(diān),嗔(chēn),缜(zhěn),填(tián),慎(shèn),它们的读音全不相同。3.多音字误读。如2001年全国卷第1题,B项中“泌”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在…  相似文献   

2.
“妈”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对母亲的称呼。但北方方言区多呼母为“娘”,有人认为:“妈”、“妈妈”来源于南方方言:(1)《喻世明言&;#183;穷马周遭际锤媪》:“北方的‘媪’字,即如南方的‘妈’字一般。”(2)明&;#183;方以智《通雅》:“江南又称母亲为‘阿妈’。”  相似文献   

3.
《学语文》2006,(1):1-9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致误现象] 1.形声字误读:如“刹车”的“刹”和“一刹那”的“刹”未能区别,造成失误。2.形似字误读:如戌、戌、成、戎,不明其意,似是而非,造成失误。3.多音多义字误读:如活塞、堵塞、要塞,混读不清,不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4.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致误现象] 1.形声字误读:如“刹车”的“刹”和“一刹那”的“刹”未能区别,造成失误。2.形似字误读:如戌、戌、成、戎,不明其意,似是而非,造成失误。3.多音多义字误读:如活塞、堵塞、要塞,混读不清,不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5.
李肇 《阅读与鉴赏》2009,(6):29-29,55,56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边文言文,做1——11题。 田巴之辨 田巴居于稷下是三皇而非五帝一日屈千人其辩无能究之者 弟子禽滑厘出,逢嬖媪揖而问曰:“子非田巴之徒乎?宜得巴之辩也。媪有大疑,愿质于子。”滑厘曰:“媪姑言之,可能折其理。”媪曰:“马鬃生而向上而短,马尾生而向下而长,其何故也?”滑厘笑曰:“此殆易晓事。马鬃上抢,其势逆而强,故天使之短,马尾下垂,势顺而逊,故天使之短,马尾下垂,势顺而逊,故天使之长。”媪曰:“然则人之发上抢,逆也,何以长?须下垂,顺也,何以短?”滑厘茫然自失,乃曰:“吾学未足以臻此,当归咨师。媪幸专留此,以须我还,其有以奉  相似文献   

7.
时下,阅读教学中关于“误读”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受后现代阅读思潮的影响,如“作品一出生,作者就死亡”,“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安伯托·埃柯语)等等,一线语文教师对新课  相似文献   

8.
唐宋笔记中“挨”、“媪”二词实别有义。“挨”以“靠近、靠扰”义为中心,在不同组合中可分别理解为“挤、擦”、“冒犯”、“滋扰”以至于“调戏”等义;“媪”可用来作为对妇女的通称,且为此一义时,其使用范围也不局限于北方方言区。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新课标中的“对话”理论理解不够正确,从而导致学生“误读”课文:一是用“教学对话”代替“阅读对话”,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二是用“外显的对话”代替“隐性的对话”,放弃了纠正“误读”的责任;三是对“对话”理论过于迷信和盲从。正确理解了“对话”,才能力避学生“误读”。  相似文献   

10.
第五个特点,中国幼儿教育与时俱进的质量,需要以幼儿园师资培养工作不断改革为保证。1.按照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所规定的“乳媪必宜多设……省城至少须在五十人以外,……乳媪既多,其中必有识字者,即令此识字之乳媪为诸人讲授……若堂内乳媪全无识字者,即专雇一识字之老成妇人入堂,按本讲授”(注:此处所谓“本”,系“由官将后开保育要旨条目,并将后开之宫编女教科书,家庭教育书刊印多本,发给该堂”)可知,我国最初保教人员的条件特点,一系有生育经验的保姆或奶妈,二以识字者最好,不识字亦可,三则事前未经训练,需有人按本…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译论界对盛行全世界的主流翻译理论———奈达理论的三大误读。一种误读是奈达主张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与原文对等;第二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完全等同的效果;第三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主张功能完全等同。文章指出第一种误读是由奈达的翻译定义的错误中文译文造成的。第二、三种误读是由“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中的“等”和对这两个术语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文章同时提供奈达翻译定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的试译译文,最后呼吁澄清被引用了数千之多的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和存在了20多年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两个术语及其错误解释在译界所造成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中的“误读”分为“无意误读”和“有意误读”两种.对于“无意误读”,判断哪一种意义更恰切要看这些意义在现今社会哪一种更具有审美内涵或教育价值.对于“有意误读”,判断解读结果是否准确,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描写或者整体立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地名,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它不仅表现在地名(词)的词义上,也反映在地名字的音读上。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地名字按普通话标准音来读,就会造成误读、误解;反之,不加区别地只注意地名字的方音,而不顾及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地名字的正音,是普通话推广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许多地名字的音读中保留着方言的读音,如河北省获鹿县的“获”,不读“huo”,而读“huai”;“堡”在地名中也不念“bao”而读“bu”(如陕西的“吴堡”)或“pu”(如“五里堡(铺)”)。这在粤方言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广东省的番禺市的“番”字不读“fan”,而读“pan”。又如在香港地名中广为出现的“涌”和“鱲”两个地名用字(如“鱼涌”、“葵涌”、“东涌”、“黄泥涌”;香港新机场的所在地“赤鱲角”),很多人甚至是国家级新闻媒体的播音员把这两个字误读为“yong”与“lie”。关于“涌”字,《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都注明了有两个读音:一读为“yong”,用在“涌现”等普通语词中;另  相似文献   

14.
第十四讲 触龙说赵太后 1.必以长安君为质 质:抵押品、人质,名词。这里用本义。下“质于齐”,“质”用作动词。 2.大臣强谏 强:读qiǎng,副词,竭力。下文“乃自强步”与此同。 3.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愿:希望。下文“愿”都是这个意思。 4.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郄:空隙,指毛病。之:连词,介于主谓结构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种“之”又见“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父母之爱子”,“媪之送燕后也”,“至于赵之为  相似文献   

15.
从“误读”浅说外国文学经典名篇的接受和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作品经历反复的探讨、研究、争论 ,在本国、本民族、本时代的读者和研究者中 ,可能会得到一种共识的评价 ,但在别国 ,在其他民族 ,在以后的岁月里被接受和鉴赏时 ,会产生“误读”。“误读”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意义 ,作品的价值及其魅力在无穷尽的“误读”中生成、延续和发展。可以说 ,文学作品经典名篇的生命力就在于无限的“误读”之中。但是 ,“误读”之间有价值层面上的区别 ,有些“误读”是由于接受者的视野和审美经验的局限 ,没有达到对审美客体的本质内涵的正确理解 ,是真正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考点简说]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高考只考字音的识记,不考拼写。命题以《现代汉语字表》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据,常考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多音字误读;②形声字误读;③形近字误读;④方言字误读;⑤已统读字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诠释与误读     
“误读”现象是一种值得从诠释学理论加以说明的现象,哲学诠释学关于精神科学里真理发生方式的观点以及理解结构的见解为“误读”提供了合理的证明。“误读”也有其人类学基础。承认“误读”的合理性有助于保护学鉴赏和批评自由,同时也有助于保证学创作自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接受视野中的曹禺剧作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曹禺剧作如何被“误读” ,二是造成这种“误读”的主客观原因。文章认为 ,对曹禺剧作的误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即来自内容方面的误读 ,来自表现技巧方面的误读 ,和来自剧场效果方面的误读。而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读” ,时代的期待视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看来 ,对曹禺剧作的“误读”虽然迎合了时代期待视野 ,有利于当时观众的接受 ,但同时也将剧本所包孕的丰富内涵简单化了 ,而且导致了主题的单一和人物性格的扁平 ,甚至扭曲  相似文献   

19.
一、字音误读 1、体育频道中的解说员在解说排球比赛时多次把“触网”的“触(chu)”误读成“zhu”。 2、一些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把“暂时”的“暂(zan)”误读成“zhan”。 3、个别主持人把“结束”的“束(shu)”  相似文献   

20.
旨在揭示历代读老、解老者误读和错解《道德经》的原因。《道德经》是讲生命本体的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不能用西方的主客二分法来解释。《道德经》的断句和分章与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若用主客二分法进行断句和分章,结果只能是乱上加乱。庄子才是《道德经》的真正的解释者,生命有“体”有“用”,《道德经》是描绘“体”的典范,《庄子》是描绘“用”的楷模;“体用一如”,《老》《庄》一体,方可避免许多对《道德经》的误读和错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