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的论述,始终是奈保尔研究的一个热点与焦点.通过创作,奈保尔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奈保尔在后殖民文学界因"无根性"(roodess ness)而闻名,然而"无根性"是评论界对其写作边缘性质的概括,具有混合文化身份的他文化之根是在西方.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探讨主人公“寻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内战后的美国社会,黑人们虽然取得了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和解放,但是种族主义仍然盛行,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在这黑白文化的"大杂交"中,由于白人文化的主流地位及其霸权主义倾向,美国黑人及其文化时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美国黑人如何界定自己?如何在保存自身文化身份的同时,探求和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是每一个美国黑人无法逃避的现实.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小说<无形人>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求.  相似文献   

4.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仅凭这一作品,艾里森就确立了自己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作者艾里森在小说中从一个疲于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的真实感受出发,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压迫与蔑视已上升为无视其存在,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丧失了自我以求融入白人社会,而最终陷入"无形"的境遇,小说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也渲染深化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语境下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国家的文化独立、民族自尊等生存、发展性问题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进行调研,揭示其身上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并从加强汉语语言文化学习、英语教材编写、英语课堂中引入批评话语分析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至7月对昆明市200个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部分孩子、家长、老师和民办教育行政官员进行了个案深度访谈。调查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城市边缘人”身份给流动人口子女带来了三种资源:第一种是农民身份的资源,第二种是政府赋予的新资源,第三种是流动人口子女拥有的体制外资源。“城市边缘人”身份实际能够给他们提供的资源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9.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人以及新兵团人的身份认同本土化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其身份认同本土化的主要原因,并对兵团人身份认同本土化的重要作用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理论旨在揭示西方的东方学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本文采用文化分析的后殖民范式,揭示国际知识系统中的话语权力分配及中国大学教师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样态,提出中国大学教师须在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比较中实现身份认同,确认文化身份,而文化觉醒、文化批判和文化引领是中国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谦恭﹑愤怒﹑彷徨﹑反省的四部分讨论了处于边缘文化的黑人身份问题。身份问题的解决对于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的局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谭佳 《海外英语》2013,(21):252-254
Invisible Man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black literature in America.In this novel,the writer Ralph Ellison depicts the hero’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white dominated society with his unique narrative techniques.As an individual in a society,the hero in this novel gradually realizes that he is an invisible man in the white dominated society and he doesn’t have the social sta tus which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white at all.To change this situation,the hero in this novel suffers many difficulties and hard ships with an attempt to prove his existence in front of the white and the numerous black fellows and obtain his own identity as a black man which will be recognized by others.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African American’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by interpreting Ellison’s Invisible Man.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14.
15.
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象征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通过意象、隐喻、烘托、渲染等象征手法和倒叙的叙事技巧,从主人公那充满美好希望的春天般的中学毕业演讲写起,到他色彩斑斓的大学时代的提前结束,再到他踏上社会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到他蛰居地洞进行“冬眠”,作者写出了主人公人生奋斗的四季变化,描述了一则现代人在经受外部世界的压迫后转向内心深处去探寻、发现自我的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国内外文化地理学家提出的“四主题说”,“五主题说”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六大主题,并对这些主题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同时提出文化源地相继占用理论,文化冲突论,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模型,文化感觉区,文化景观学说。  相似文献   

17.
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部小说在民权运动广泛开展的背景下,融合了私刑、哈莱姆暴动等大量历史因素,展现了黑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本文试图以此为基础,用存在主义分析来小说中所体现的主人公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在挫折、痛苦和迷茫中对自由和身份的探求,以及对存在责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拉尔夫·艾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生前完成并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无形人》在美国文学史中经久不衰。文章从文化背景和代表性人物两个方面分析造成主人公无形命运的原因,认为白人文化不仅影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也为主人公的成长设置了许多外部障碍,是造成主人公无形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看不见的人>具有许多狂欢化文学品质.小说中既有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又有以酒店、街道为隐喻的狂欢广场,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希望颠覆二元对立的社会现实,从不平等的制度中逃脱出来的"狂欢乌托邦"的理想;另一方面,小说还巧妙地运用狂欢节上诸如"加冕/脱冕"之类的礼仪形式,在对主流社会体制进行讽刺和"降格"的同时,表现黑人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实现自我理想的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